从技术角度就K1373各种应急措施进行推演
【本文来自《批评铁路部门表现,不意味就应当树砸窗者为“英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湖边看蛙
视频我看了,大家都看了,当时在野外,没有砸窗的必要充足理由,不和乘务员沟通,擅自行动就是涉嫌寻衅滋事,此行为不可长,当地公安处理合理
从技术角度就K1373各种应急措施进行推演:
1.开车门但不允许下车:列车旅客1800人,应该有十几节车厢,列车乘务人员20人左右,留下最少的处理其他应急事项的乘务人员,剩余人数明显不够把守车门。不可行。
2.开车门允许下车:路基高1.5米,视线不清,已发生跌落伤害。发生事故的下行线路临时停运,上行线路可能还在正常运行(夜间是货运列车高峰),1800人下车,无法组织管理,可能会发生列车碰撞或走失风险。不可行。
3.破窗:每节车厢破1个窗通风效果有限(车厢长、无空气对流),需要对称破4个窗左右才能体现通风效果。破窗对恢复运营后列车行驶速度有重大影响(时速可能会低于20公里/小时),更重要的是,1个破窗修复时间已经很长,如果几十个破窗,几乎无法及时修复,导致列车到达金华站后无法继续运行(金华站不是终点站)。当天已是夜里,估计没有后续同线路列车,无法安排继续行程旅客换乘下次列车;临时调用备用列车(临客),时间仓促,短时间恐不可行;就剩下安排旅客临时在金华住宿,假设继续行程旅客有1400名(总人数的80%),金华酒店的临时接待能力恐怕不足(与飞机不同,飞机一趟航班人数仅为一两百名)。全列车破窗不可行。
综上,现在的情况是最佳的了。小伙透了气、出了气,列车虽晚但好歹继续运行。
当然,以后需要列车在硬件上增加相应配置(如临时发电机、安全网等),但是恐怕随着成本的增加,票价也得涨了。
唉!
补充一点:
车厢内高温闷热毋庸置疑,旅客都很痛苦,换了我也一样。
但是,是否严重到有些网友所说的“缺氧窒息”,我觉得应该还没有(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如果抢修车头的时间不是现在的三小时,而是四小时、五小时、六小时,风险会不会快速上升?我估计会的。这是一个专业医学评估问题,那个转折时间点或者转折时间段在哪里?我不知道,旅客不知道,估计乘务人员也不一定知道。
所以,抢修车头的时间就至关重要了。我愿意相信铁路工作者是尽了力的。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把难题交给“皿煮”,让车上旅客投票决定是否同意破窗、破几个窗。
但是投票前要提前把可能的后果(限速、延误、金华车站打地铺等)给大家介绍清楚,剩下的就交给大家了。
这样做还有一个额外的效果:刚好检验一下大家都皿煮素养,是“群众斗群众”还是“理性投票少数服从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