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就是铱星计划的延续,是不可持续的

马斯克在搞技术去主权化,这才是马斯克两头受堵的本质美国最终通过了“大而美”法案,“星链”这倒霉催的完蛋玩意儿多半是要嘎了。尬吹“星链”现在具有很高的风险,有可能得罪一群不明生物们的金主甲方。而且很遗憾,尽管很多人打死不承认,但星链的技术路线是错的,是不可能作为主力通信手段用的。

现在来看星链整体就是个用来“填充”马斯克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运力的骗局,一种以“民用通信”作为噱头去股市圈钱,进一步为SpaceX做价值背书的一种股票市场骗局。简单点说,马斯克整了个空叉,运力大运费低,本来指望着在航天市场发大财,结果地球人目前还没有那么多东西要打,咋办呢?出口转内销,以星链的名义把多余的运力暂时消耗掉,股票市场骗到人就能先撑下去,说白了还是个烧钱游戏。

具体到通信原理来讲,用低轨道卫星来作为地面民用商用主力通信手段是一个非常蠢的想法,从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上,决定了“星链”这种低轨道卫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应急补充通信手段,而绝不可能成为通信流量主力。实际上马斯克自己也没把这玩意儿往主力去吹,反而是中文互联网上,一群不知道东南西北的不明生物扯着嗓子往“5G”这种主力通信网络上硬扯。但是作为一个补充通信手段,用于偏远地区、海岛、大洋航运等等特殊地区应急非常态通信,“星链”的卫星数太过于夸张了,耗资巨大、收益低微,这种系统是肯定不能长久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股票泡沫破碎之后的一地鸡毛。

美国刚刚通过了《大漂亮法案》,马斯克现在是众矢之的,诸位不明生物尬吹马老板之前需要注意你主子的态度,小心马屁拍马腿上。特斯拉和空叉现在岌岌可危,政府补贴没了,暗藏在美国极端复杂的金融体系之下的盈利手段也要被斩断,股市一落千丈,“星链”这种从原理上就狗屁不通的玩意儿还能维持多久的虚火呢?目前我国的“千帆星座计划”一类的低轨卫星通信群,准确的技术路径跟马老板搞的这玩意儿是两码事,只是都在低轨道、都有一定数量的星座而已,里面的技术区别相当大。非常简单的一点,我国的低轨卫星星座技术指标定得非常现实,也并没有打算作为主力通信手段,用的是“适当的投资规模”,完成“适当的通信任务”。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星座规模有限。即使是2030年三期计划完成也就只有1.5万颗卫星,多少带有点儿“被动竞争”的意思,低轨道全部被美国占了也不合适,怎么也得留个闲手;

二是星座构成不一样。中国的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是跟静止轨道大型通信卫星融合的,同时融合的还有在轨计算等等其它功能的卫星星座,在未来有可能融合在轨计算、高轨道卫星、气象卫星星座、地面实时监视星座等等,比如“吉林一号”这种地面监视卫星星座,融合进来之后是非常有用的一个东西。

注意这只是个民用/商用对地光学探测星座。在未来,类似这种具备实施对地视频跟踪功能的星座,以及在轨计算星座等等,包括北斗定位星座,形成的是我国自己的天基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未来大型基建项目之一。这不是什么股票市场游戏,亲。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这群不明生物很显然对于我国的“五年计划”缺乏最基本的概念,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才会把天基新基建跟马斯克玩儿的股票游戏相提并论。千帆计划与星链也根本不是一个东西,谈不上“复制”星链,低轨道资源你可以开发我也可以开发,你能用我为什么不能用?不能说你我都在低轨道,就是我“复制”了你。

很简单,中国车轮子是圆的,美国车轮子也是圆的,难道说中国的汽车就得用方轮子才叫做“不是复制”?蛋不是这么扯的。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出于占领低轨道空间的目的,“千帆计划”最终不会发射那么多卫星,最终的星座数量会根据任务需求调整,还是取决于实际的在轨通信任务量。比如说“车路云”自动驾驶系统,城市中、高速公路上,具备云覆盖和智能化道路,但漫长的国道、偏远地区可能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云覆盖,没法完成智能化改造,那么北斗+低轨卫星通信+在轨计算是个很不错的解决方案。此外超远程航运,比如飞机和越洋货轮,采用这个方案也是比较划算的。如果方案落地需要那么多低轨通信卫星,再打也不迟。

总之,双方的实际投资规模、系统架构、系统原理都是两码事,实际运用场景也是两回事。“星链”相当于啥应用场景都还没有,“卫星等应用”,先就打了一大堆卫星上去,现在都开始噗嗤噗嗤往下掉了都还没多少应用,也没几个用户;“千帆计划”等国产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是“应用等卫星”,有了可预测的应用场景和潜在用户数,至少靠点谱再打卫星也不迟,说白了一个低轨通信卫星有个屁的技术难度……

对于门外汉不懂行的,简单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中国搞低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又是一次“圆珠笔尖钢”事件的复刻,一个小众市场你不吵吵国外小企业也就混个饭吃;你特么一吵吵,工业克苏鲁一出手,完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