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卡转变权益策略,信用卡行业转向“高净值深耕”新战场
作者:七佰
上周,银联卡权益策略迎来重大变动。
具体来看,机场贵宾厅、高铁贵宾厅、洗牙等权益从2025年7月1日起全面调整,除了星级酒店餐饮权益外,其他权益全部只限银联钻石卡享受。
银联此举旨在提升钻石卡的价值,巩固其作为银联顶级卡片的地位。
而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降至7.21亿张,已连续第九个季度下滑。
自1995年中国境内诞生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以来,到今年刚好过去30年。
如今,信用卡行业在历经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后,正式步入“以质取胜” 的全新阶段。
在行业寒冬中,旧的逻辑受到挑战,各银行纷纷寻求转变。银联此番的权益调整策略,也成为剖析信用卡行业转型方向的切入点。
权益策略转变,从量到质的生存探索
银联此番调整,实际上是将资源更多向高净值客户倾斜,确保钻石级持卡人获得更充分、更优质的专属权益。
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前信用卡行业的众多选择之一。
过去十年间,信用卡作为银行零售转型的核心,承担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重任。银行纷纷借力互联网平台,通过联名卡推广、首刷礼遇、高额补贴等极具吸引力的短期策略,实现了发卡量的爆发式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成功攀升至8.07亿张的历史峰值,人均持卡量也随之突破0.85张。
不过,高歌猛进的背后,信用卡行业也为粗放扩张付出了代价。单卡获客成本从2015年的50元急剧攀升至2023年的200元,增长幅度高达300%。2024年数据显示,睡眠卡占比达30%-40%,导致管理成本激增。
这种对发卡量的单一追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客户结构的下沉与客户资质的参差,风险敞口无形中扩大。信用卡资产质量承受巨大压力。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攀升至1240亿元,同比增速26.32%。
针对信用卡行业的内外部压力,监管政策也指明了转型方向。早在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新规就明确提出,银行不得再以发卡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严格设定了睡眠卡比例不得超过20%的红线,并强调持续提升合规经营与风险管理类指标的权重。
而银联此番权益策略的调整,是以经营管理以及权益体系调整来重构资源配置逻辑,即调整营销阵线、整合权益配置、压缩隐性成本,将有限资源聚焦于优质客户的深度经营。这一策略,也代表了不少发卡行转型的方向。
近些年,行用卡行业的转型已是老生常谈,但是能迅速做出应对并取得成效的却并不多见。以广发银行信用卡为例,该行主动调优资产结构,重质量优于重规模的转型之路,并非始于今日。广发信用卡以“优风控、优客户、优管理” 为指导原则,重构底层逻辑,筑牢业务发展的根基;同时,又以 “进融合、进协同、进服务” 为突破口,增强发展动能,不仅有效应对了行业转型带来的挑战,更为后续在精细化经营时代的具体执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鏖战高净值客户,信用卡探索进行时
当信用卡的“跑马圈地”时代渐行渐远,各大发卡行纷纷出招调整权益策略。不只是广发,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头部机构在财报中均透露出相似的转型趋势:深化信用卡与财富管理的大零售联动,探索精细化运营的路线。
在这一转型趋势下,信用卡开始从单纯的支付工具向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工具转型。因此,围绕用户价值、尤其是高净值人群价值的深度经营与权益重构成为发卡行的必须课。
高端信用卡的竞争,已远不止于消费优惠,更在于提供难以替代的专属服务和生活方式解决方案,构建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
而在高净值人群的拓展与权益升级上,广发信用卡以“三优三进”为核心的零售融合战略,可以说是这轮信用卡转型中具有代表性的策略。
2025 年,广发信用卡推出的广发臻稀钻石卡(臻瑞版)、广发臻瑞世界黑卡等一系列高端信用卡产品。这些产品与传统信用卡有着本质区别,其核心在于与财富管理形成了更紧密的强联动。
信用卡年费、权益福利不再仅仅依赖于刷卡消费金额或次数,而是与客户的财富管理规模深度挂钩,实现了从支付工具到连接消费与资产管理桥梁的转变。以广发臻稀钻石卡为例,除常规的消费优惠外,还通过无限次机场/高铁贵宾厅服务、高端餐饮、卡号定制等权益设计,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了更好消费体验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了他们在资产增值、品质生活等方面的多重追求。
相较于传统信用卡业务依赖利息与手续费收入,广发信用卡将单一信贷产品转化为综合金融服务入口,通过高净值客户的黏性,为财私、零售业务导流。而通过专属权益的升级,在广发信用卡服务形象的同时,打通广发银行零售融合发展的新链路。
信用卡对普通人来说,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工具;而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信用卡越来越扮演着财富管理的角色。以广发“臻瑞”系列为代表的创新产品,更能够说明高端用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从本质来说是银行从经营“卡片”回归到经营“客户”。
寒冬中,信用卡多方问路
信用卡行业,正经历着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最深刻的转型阵痛。
在行业转型调整阶段,既要追求规模扩张,又要追求风险平稳,还要追求客户质量,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因此,在严抓风险的行业共识之下,是深耕存量,还是追求增量,书写了不同银行信用卡的发展路径。
聚焦于信用卡行业自身,短期内,业绩下滑似乎难以避免。告别粗放增长依赖,发卡量下滑、收入承压成为普遍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当行业克服规模扩张与风险加剧的矛盾,一系列新的衡量指标将取而代之。客户质量、不良率等反映业务健康度的数据,将成为银行关注的焦点。银行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信用卡行业的生态将得到重塑,为未来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这场寒冬,虽凛冽,却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从追求数量转向“高净值深耕”的必经之路。它将使银行更专注、更审慎,最终指向一个更可持续、更注重价值创造的信用卡行业新周期。
结语:
信用卡行业的转型,本质是中国消费金融踏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缩影。当银行不再单纯追求“多少人持有这张卡”,而是追求“谁在持有这张卡”,行业的真正价值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