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方位在哪
作者:曾德成,前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
欧洲想学学“大而美法案”,问题是财政级别,人口结构,科技水平等都不一样,倒不如学学怎么好好和平共处,贸易公平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經國會通過,裏面給富人和大企業減稅,同時削減基層福利、增加防務與邊境執法開支,總計將使聯邦財政赤字再擴大;為減赤字,特朗普會更加藉關稅增收。
上周在大西洋彼岸,英國首相施紀賢因為削減福利開支,遭遇政治挫折。他領導的工黨政府向議會提出改革法案,受到本黨議員集體反對,迫得法案二讀時抽去核心內容。原議案削減殘疾補貼等項目,本來預計節省數十億英鎊。
施紀賢為爭取中間選民,曾承諾不會靠加稅派福利。上台後面對着財政「黑洞」,擬收緊開支,卻引起反彈。
英國媒體預告還有其他削減福利措施陸續被迫逆轉,赤字勢難壓縮,借債增多,引發金融風險。上周議會辯論福利改革時,財相李韻晴在席間落淚。
英媒稱「施紀賢選舉大勝不足一年,即面對議會敗局」。被問到何以致本黨議員大批反叛,施紀賢辯稱自己前段時間忙於出國處理外事。
他上月是出席了七國集團(G7)峰會和北約領導人會議。接着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峰會。國際分析家認為,這三個會議構成系列,分別應對俄烏戰事、防務分擔和關稅爭議,專處理美歐關係。
俄烏戰事源於「北約東擴」,使俄羅斯感到安全威脅。特朗普對俄烏戰事另有看法,再上台與普京對話。特朗普另對北約軍費分攤早有意見。英國和歐盟摸透特朗普脾性,擔心他隨時拂袖而去,便不惜阿諛奉承,多國答應增加防務開支,務求穩住跨大西洋關係。
至於關稅談判,進展艱難。特朗普訂7月9日為限,屆時無協議即對歐盟貨品徵收50%關稅(編按:最新說法是8月1日徵收關稅)。已「脫歐」的英國早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一般卻認為這不見得對英國有利。
英國又早在北約峰會前率先發表了防務開支計劃,稱2027年將加至GDP的2.5%,長遠遞增到5%。英國媒體提問錢從何來?
幾個歐洲國家曾經統治全球殖民地,它們相互爭奪更導致上世紀兩次大戰。經過慘痛教訓,世人希望和平。
英國在二戰後採納了《貝弗里奇報告》,把軍事資源轉作社會福利。歐洲其他國家也陸續走上福利道路,至近期相繼改變方向,貧富差距拉開。
歐洲社會稅收不足夠維持公共開支;如果多加軍費,便顧不上福利。上周英國議會辯論時,外面示威者手持標語說「要福利,不要戰爭」。工黨政府希望靠經濟增長改善財政,然而未見實現;其國防官員於是提出「軍事凱恩斯主義」,說投資建設軍械廠、造潛艇,可創造就業機會,刺激增長。此說大受質疑。
已「脫歐」的英國現反過來批評歐陸安享了戰後80年繁榮,變得驕奢自滿、不思改革。如果依賴高福利不變,承諾的未來加軍費都是空洞數字。歐盟與英國一樣需要經濟增長,都向中國尋求機會。
美國、中國和歐盟是當今世界前三位的經濟體,三者之間維持健康發展的經貿關係,不僅彼此有利,對世界穩定繁榮同樣重要。
本月下旬,中歐峰會將在北京舉行。
我國外長王毅近日訪問了歐盟總部和德、法兩國。特別受注意的是王毅與歐盟代表卡拉斯舉行戰略對話時,直話直說,給對方講解了當前世界格局。
這是給月底峰會作準備,為了在關鍵議題上能發出清晰訊號,給世界帶來積極影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