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阿里VS美团VS京东 “补贴大战”对电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即时零售市场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夏日大战",三大平台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和京东外卖的订单量数据相继刷新纪录,分别达到1.2亿单、8000万单和2500万单。这些数字背后,不仅反映了即时零售市场的迅猛增长,更揭示了平台竞争的激烈程度与行业生态的深刻变化。对此,网经社征集业内专家、投资人、分析师予以解读。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独家专访。
郭涛表示,相较于以往,此次补贴大战呈现核心差异:
(1)在目标层面,从过去单纯“抢增量用户”转变为“激活存量需求”,着重发力即时零售高频消费场景,像生鲜、日百等品类,借助补贴培养用户“即时满足”的消费习惯。补贴形式上更具精准性,依托AI算法定向投放,针对高潜力用户和冷启动品类发放补贴,避免全量降价带来的资源浪费。
(2)在生态协同方面,补贴与线下商超、品牌商户深度融合,例如美团的“品牌卫星店”,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告别单纯平台烧钱模式。同时,补贴策略以数据为驱动,依据用户画像进行动态调整,实施区域化定价、时段优惠等,更注重提升单客价值,而非仅追求订单数量。
郭涛认为,补贴大战对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市场竞争中,美团、阿里、饿了么等头部平台凭借供应链和配送优势,进一步压缩中小平台生存空间,但由于彼此实力相近,份额难有大幅变动,目前美团日订单量达1.2亿单,占据超60%的即时零售市场。企业间转向差异化竞争,补贴促使各平台强化核心能力,如美团深耕本地商户资源,淘天闪购依托货架电商流量,不再局限于单纯价格战。
郭涛认为,从持续性来看,短期内,巨头现金流充足,为抢占即时零售心智窗口期,补贴仍会持续1至2年,但强度将逐渐减弱。长期而言,补贴模式将向“服务溢价”转型,单纯低价难以维持,企业需探索清晰的盈利路径。
郭涛进而指出,用户留存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驱动因素。短期内,用户对补贴依赖度较高,价格敏感型用户占比大,若补贴减少,用户易流失,因此需快速将用户对补贴的依赖转化为对服务的依赖,如让用户习惯30分钟送达服务。
郭涛表示,长期留存的关键在于,首先平台要形成供给壁垒,持续提供差异化商品,包括非标品和独家品牌,而非仅靠标品低价吸引用户;其次,要注重体验升级,履约稳定性和售后保障等服务质量,比补贴更能增强用户粘性;最后,需拓展场景渗透,从应急需求延伸至日常购物,提升品类丰富度和性价比。
专家介绍:郭涛,天使投资人、互联网专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从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