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贵阳发布
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陈梦玫主持发布会时表示,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经济社会繁荣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跨越国界、穿越山海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物种。
她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近年来,贵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在从“守住”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下功夫,倾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绿色屏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生相融的绿色之路,也蹚出一条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发展之路。
她透露,在潘家华教授的主导下,50余名专家学者深度研究、集思广益,共同撰写了这本12万余字的宏大报告,这本凝聚智慧结晶的著作,必将为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潘家华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该书的架构并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必须要有生态治理的架构,生态治理架构如何来构建?西方认为是参与式的治理,大家参与都是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不可能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无法参与,只有人才能参与这样就无法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能不能把这两种模式有效融合在一起,参与式治理模式与和谐、共生的治理模式能否交融,形成一种综合的生态文明的范式治理模式?我们也在报告中作了探索,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中要和谐、包容、共享、繁荣。和谐包容共享都有参与者。人类福祉的提升,经济的繁荣,现在的反手必须包括自然的繁荣,我们要有永久的繁荣,所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一个更高层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