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贵阳发布

500

        (大湾区时报讯记者张涵坤贵阳报道)7月6日上午,《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转型报告202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转换》在此间发布,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专家咨询委员会中方召集人潘家华教授、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莉、贵州省社科院原党委书记吴大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枢纽署理院长齐晔、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  秦天宝、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徐鹤、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原首席专家  朱留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院长李国俊等嘉宾出席并见证新书发布。

500

        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陈梦玫主持发布会时表示,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经济社会繁荣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跨越国界、穿越山海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物种。

        她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近年来,贵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在从“守住”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下功夫,倾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绿色屏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个绿色”,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生相融的绿色之路,也蹚出一条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发展之路。

500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生态文明为驻地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对外展示窗口和绿色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高地,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转型报告202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转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平台下应运而生的。报告围绕历史演进、范式表征、能源变革、建设实践、治理模式等对生态文明新范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演进脉络,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必然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动态的窗口,为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转型精准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实践经验。

        她透露,在潘家华教授的主导下,50余名专家学者深度研究、集思广益,共同撰写了这本12万余字的宏大报告,这本凝聚智慧结晶的著作,必将为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和实践探索,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潘家华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该书的架构并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必须要有生态治理的架构,生态治理架构如何来构建?西方认为是参与式的治理,大家参与都是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不可能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无法参与,只有人才能参与这样就无法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能不能把这两种模式有效融合在一起,参与式治理模式与和谐、共生的治理模式能否交融,形成一种综合的生态文明的范式治理模式?我们也在报告中作了探索,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中要和谐、包容、共享、繁荣。和谐包容共享都有参与者。人类福祉的提升,经济的繁荣,现在的反手必须包括自然的繁荣,我们要有永久的繁荣,所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一个更高层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