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中的未名医药:核心子公司停产、集采资格取消、诉讼缠身
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山东未名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81)正深陷一场多维危机风暴。6月23日,公司公告审议通过子公司上海生物制药向四川固康药业增资4500万元并取得51%股权的议案。短短数日内,工商变更登记迅速完成。然而,资本市场反应冷淡,6月30日融资数据显示,未名医药融资买入额仅0.12亿元,净卖出近200万元。
核心子公司停产,ST风险高悬
未名医药真正的危机在于其生命线的断裂。4月22日,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被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暂停生产、销售的风险控制措施。天津未名主营人干扰素药品,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占未名医药总营收的60.09%,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停产源于今年3月暴露的重大质量问题。天津未名生产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批号JB240619)被上海市药监局抽检出“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随后上海、浙江、内蒙古、西藏等多地相继暂停采购该产品。这一产品曾在2024年以33.58元/瓶中标29省集采,被视为公司重要增长点,如今却因质量问题导致集采履约风险陡增。
更严峻的是,根据相关规定,若天津未名三个月内无法恢复生产,未名医药可能触发其他风险警示,即被实施ST(特别处理)。公司虽表示已成立专项整改小组并配合监管部门推进整改,但复产前景仍不明朗。
连续三年巨亏,业绩持续恶化
停产风波背后,是未名医药持续恶化的业绩表现。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仅3.6亿元,同比下降16.1%;归母净利润亏损1.37亿元。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三年亏损: 2022年亏损1468万元; 2023年亏损3.32亿元;2024年亏损1.37亿元
三年累计亏损高达4.88亿元。
进入2025年,亏损态势未止。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3532.99万元,同比暴跌57.84%;归母净利润-3685.04万元,同比下降33.01%。曾经贡献七成以上业绩的鼠神经生长因子产品,2024年营收仅剩1.39亿元,占总营收的38.59%。
治理顽疾沉疴难起,未名医药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自2018年以来,公司始终在动荡中挣扎:2018年,全资子公司未名天源因环保政策停产,另一核心产品鼠神经生长因子受医保政策冲击销量锐减,当年亏损9578.91万元;控制权之争,围绕参股公司北京科兴的控制权,未名医药与原董事长潘爱华爆发激烈冲突,甚至出现武力切断厂区电源事件。2024年2月,潘爱华一审被判构成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内控乱象,2024年公司因未披露关联交易、重要合同进展等问题被证监会处罚310万元,相关责任人遭市场禁入。同年11月再曝原高管之女内幕交易被罚150万元。
诉讼缠身,现金流承压
雪上加霜的是,未名医药还深陷法律纠纷。5月5日公告显示,公司与自然人沈祥鑫的诉讼案二审判决公司需赔偿3048.02万元。公司虽已申请再审,但截至4月30日,相关款项已被法院冻结。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655万元,虽同比增长82.1%,但仍处于净流出状态。
从资本宠儿到风雨飘摇,未名医药的轨迹令人唏嘘。2015年公司股价曾逼近140元巅峰,如今却在8元低位徘徊,市值蒸发逾九成。随着集采质量门槛提高、监管趋严,未名医药正面临生死大考:能否在三个月内完成整改复产,避免ST命运?如何重建市场对核心产品质量的信心? 怎样彻底解决治理沉疴,恢复资本市场信任?
眼下,天津未名的复产进度条不仅关乎业绩修复,更决定着这家上市药企能否避免坠入更深的深渊。当信任被质量问题击碎,当财报被连续亏损染红,未名医药的救赎之路,注定崎岖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