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了,终于火了部五星国剧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芒果台的剧都是啥样的?
分水岭是2007年。
那年两部自制剧的不同命运,改写了轨迹。
第一部,重金砸下的历史巨制。
单集制作成本在当时的历史剧中堪称天花板。
制片人后来回忆,湖南经视为这部剧倾注了“全部资源”,从服化道到剧本打磨,无不精益求精,誓要打造一部传世之作。
是的,《大明王朝1566》。
网友口中的“豆瓣评分第一”。
结果?
惨败。
平均收视0.5%。
续集《大明王朝1587》剧本都写好了两套,却因收视滑铁卢胎死腹中。
欺天了
第二部,山寨偶像剧。
《一起来看流星雨》。
这部“未授权翻拍”、植入十几个品牌广告的雷人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全网及中小学校。
赢麻了。
以1.9%的收视率,7.73%的收视份额,创下湖南卫视近年自制剧开播新高。
并成为湖南台日后“花小钱干大事”的骄傲案例:“我们用最小的投入换来了最大的市场效应。”
美特斯邦威点头如捣蒜。
哪个是正经玩意?
哪个是丢人现眼?
问了等于白问。
因为市场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
严肃的玩意儿,没人看。
湖南台深刻领悟了这一课,品牌形象彻底转向“年轻化、娱乐化”。而这份创作精神又如病毒般感染了一个又一个友台,一个又一个创作者。
直到今天——
流量终于开始倒向,那个沉寂在传说中的《大明王朝1566》。
01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
故宫,普通游客眼里的历史名胜,剧迷心中的“嬛球影城”。
小红书上随便一搜,《甄嬛传》的饭制名场面铺天盖地。
都是奔着“娘娘”而来。
但在故宫必拍榜里,还有一种“豆瓣评分比较高”的玩法。
孤身站立,怒目圆睁,右手食指斜指前方,配上文字: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
他们不是为“娘娘”而来,而是在向“小阁老”致敬。
《大明王朝1566》复火后的顶流,不是正气凛然的海瑞,也不是老谋深算的嘉靖,而是——
工部左侍郎兼内阁常务委员、嘉靖朝著名二五八万、严党集团实权掌控者、“两京一十三省是在我的肩上担着”的大明朝举重冠军、紫禁城朗诵比赛冠军、嘉靖朝甩锅大赛亚军、逢人就怼的祖安斗犬、全剧唯一功夫场面受害者——
阁老严嵩之子严世蕃,绰号小阁老。
△ 小阁老通倭铁证
为啥是小阁老?
在这部人均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权力斗争戏中,拥有最大反派标签的小阁老几乎是唯一一条见人就怼的祖安豪杰。
某种角度上,他理应算嘉靖的道友。
因为张口闭口也都是老子。
这么说吧。
全剧唯一一个“妈”字,也是从他嘴里喷出来的。
剧迷们在故宫重现的,正是被逐出权力中心、强弩之末的小阁老怒怼张居正的名场面。
Sir如今品来,是啊——
下行环境里,就需要这样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强大心态。
气急败坏?
人生哲学!
这是小阁老用疯狗式理直气壮,教你拒绝内耗:
即便人生下坡,即便捅了天大的篓子,即便马上要被砍头,即便缺德遭报应——
也请保持“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
△ 挨骂的张居正获得称号:嘉靖搅拌机
单论戏剧形象,小阁老堪称国剧史上最有信念感的反派。
不是因为权势滔天,而是他真心觉得自己是大明第一忠。
还记得Sir第一次看《1566》,听到这个党同伐异、欺上瞒下、凌虐百姓的贪中之贪亲口说出: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都在我的肩上担着”。
那一刻的冲击感,我的乖。
一瞬间大脑褶皱被抚平了。
好像只有《大时代》里的“大好人”丁蟹,给过Sir类似的感觉。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恶人怕天不怕
当然,小阁老成为《1566》顶流不光因为他NPD。
还得益于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联动。
严世蕃的扮演者张志坚,另一个代表性角色:《人民的名义》,自诩“学者型官员”的高育良,最爱的就是明史。
奸情?
放屁。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
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呐
在哪汇总情况下能够自学明史
对万历十五年有如此之深的理解
我跟她之间是爱情
△ 《人民的名义》
但育良书记话说出口的那一刻,中年的纸飞机就飞到了老年的他手里。
小阁老骂的,就你姓高的。
一个商人玩剩下的艺妓
你都当个宝贝似的娶到家里
你高家十八代祖宗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精准命中高育良。
《1566》距今450多年,平均25年一代,刚好十八代。
有人专门把两段剪到一块,评论区也成了《1566》名台词的玩梗大赛。
有人问:“这样剪是不是太伤他了。”
低级剧迷会回复:“再伤一伤吧,罪名我来背。”
但高阶剧迷心领神会:这哪里是心疼?
这只是让他的回旋镖,再次命中自己——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在全网火了起来,在很多女博主二创《1566》的评论区里,量产型高育良四处可见。
△ 抖音博主@L知源
有很多博主在模仿《1566》里的著名桥段。
模仿不粘锅赵贞吉宣誓“陛下是臣的靠山,臣是陛下的臣党”;或是眼含热泪模仿海瑞质问嘉靖“君父,知否?”;“两京一十三省的重担”被批量搭在一个又一个博主肩头。
直播间里,身着火辣的女主播捧着《1566》小说,头头是道地分析角色心理、背景历史,硬是让黑丝成了知识的陪衬。
有卫道士弹幕指责“用历史擦边”,主播高调回怼:“先分清历史和小说,再来跟我聊。”
原来这就是文化自信。
所以这部虎扑9.8分的《1566》只是男性口味?
当初湖南台首播收视灾难,事后总结失败原因之一:湖南台庞大的年轻女性观众群体,对严肃历史题材并不感冒。
如今,情况也有翻转。
小红书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剧中大太监吕芳为浙直总督胡宗宪颁发“小媳妇”称号的名场面,也被姐妹们转发。
#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他就像个媳妇
上面有公婆要孝顺
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
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
辛苦命 两头不讨好
能玩梗、能cos、能擦边、能进步——
一部陈年神作,在今天沉冤得雪般地成为流量密码。
它迎合了谁?
从来没有。
是各路流量,主动涌向《1566》那始终屹立的神座。
02
“云在青天水在瓶”
在《1566》剧迷圈子里经常打架,但普遍的共识是:
如果梅长苏活在《1566》里,必定活不过第二集......
江南才子富可敌国是吧?
扣个通倭罪名把家一抄国库亏空立刻补齐,胡宗宪有钱打仗,嘉靖有钱盖楼,徐阶严嵩笑而不语,苦一苦梅宗主吧,骂名小阁老来担......
太伤他了?
的确,《琅琊榜》是权谋标杆。
但权谋这词,或许不适用《1566》。
小了。
准确地说,权谋所聚焦的个人智慧与权力争夺,仅是政治生态的冰山一角,在这之上,《1566》更深入地反思了制度的痼疾,并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探讨人性。
前者审视历史,后者映照当下。
除了抖机灵玩梗,正经的干货解析是《1566》二创的常规赛道,一直是影视区的王牌内容。
有学术派,分析历史中明代官场;有技术流,教你如何职场生存;也有分析文化,论述儒墨道法的具体运用......系列视频往往都是在数十小时以上,有的比原片还长,都证明了《1566》经得起,甚至必须被仔细解析,才能解其全意。
为什么经得起这样的研究?
一个戏剧写作的境界是:
反派不知道自己是反派,配角也不知道自己是配角,他们每个行动都有充沛的因果动机和道德立场。
——这正是《1566》超越“权谋”概念的核心。
至少,它在以下三点上与传统权谋剧截然不同。
一、正邪并不分明。
黑与白、忠与奸,实际并不存在。
比如剧中“反派”。
剧中的“反派”,严党这个庞大的贪腐体系,收一两银子,能分走四钱,看似罪大恶极。
但细究之下,他们不过是嘉靖横征暴敛的“黑白手套”。
贯穿前半部“改稻为桑”,实际上是受到“清流”一派刁难财政问题,才以搞乱自己地盘为代价,推行的下策。
当浙江闹灾,反倒是“清流”一派不愿救灾民于水火,还说出了最缺德的“大谋略”——
“索性让浙江乱起来。”
说话人,恰恰是未来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在这个烂到骨子里的系统中,并无忠奸之分,人人身不由己。
二、争权不外乎人情。
《潜伏》中吴站长的名言——“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在《1566》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它其实说清了政治的本质:
人与人的妥协与斗争。
《1566》便是如此,两党之争打得不可开交,但偏偏党首之间,却能以礼相待,以心相交。
首辅严嵩与次辅徐阶同写青词,徐阶刻意放慢脚步,等候严嵩。
无论徐阶是出于官场规则,还是人情冷暖。
严嵩那一句“你是在等我啊”。
是真正动了情的。
他们本是嘉靖“左右互搏”的棋子,无冤无仇,不过是道长那句“云在情山水在瓶”的注脚。
一次御前会议后,嘉靖命“清流”一党赴太子府赴宴。
留下严氏父子。
和皇上吃饭,不香吗?
可严嵩痴痴地望着他们的背影,眼神中尽是落寞——未来的牌桌上,已没有他的位置。
各为其主,各谋其事,唯余一声叹息,身不由己。
严嵩望着他们发痴。
嘉靖也是。
是的——
三,这场游戏也没有赢家。
即使是操纵一切的嘉靖,也不过是维护自己所造系统的奴隶,为了维稳他下放了严嵩,支走了吕芳,连黄锦也......
最后也不过孤家寡人,身边再无亲信。
更孤独的是——
临死之前才发现,只有狠狠打他脸的海瑞,才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
“大明朝的病根在哪里,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是无人敢去触及而已。”
但纵使海瑞这般为民做主的至忠至良,也只能成为一介为谏而死的直臣。
而非治世能臣。
他离开了浙江,浙江还是那个浙江,送走了嘉靖,大明还是那个大明。
驾崩前,太子含泪追问:还有谁是贤臣。
嘉靖仰面长叹:只有天知道了。
这是《1566》与当下权谋剧的最大差别:
它有权有谋,却无自由。
更无希望。
不过一群聪明绝顶、手段高明之人,在各自的独木桥上,走向注定的水深火热。
在《1566》的粉丝讨论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海瑞,这位道德顶点的直臣,究竟是不是一个“有用”的官?
反方认为,海瑞缺乏政治智慧,忽视体制性问题,也提不出切实的改革方略。
是“无用的圣人”。
正方则主张,评判历史不应只从权力视角出发,唯有海瑞真正心系百姓。
是“必要的良心”。
在Sir看来,无非是代入的视角不同。
而这,恰恰是《1566》作为顶级中国历史剧该有的模样——
尽管是个虚构故事。
但无论是君主、忠臣奸佞,还是天下苍生。
在这个精密运转的系统中,你都能找到代入的视角,而《1566》总能以最饱满的笔触,展现每一方的立场与挣扎。
因为《纸牌屋》只不过表达了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党鞭。而中国人的哲学是平衡哲学,中国的政治,就是在求最大公约数,这点最难。
编剧刘和平
它与历史研究本身一样,能够提醒我们从古至今:
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
03
当初,我们向上看
我们还会有优秀的历史剧吗?
不好说。
但还会有《1566》吗?
......应该不会了。
不会再有这么疯的钱,去信任这么疯的一群主创。
是的,疯子。
《1566》杀青前的最后一场,几乎所有主要演员登场,大雪中百官奔丧,开拍前横店皇宫前的广场上已经铺好了厚厚的雪。
这时坏消息来了:天气预报有雷阵雨,一旦下雨布景就会被一洗而空。
现在没人敢负这个责任。
编剧、总制片人刘和平接住了。
远在北京的他吩咐剧组照计划拍摄,而自己前往了嘉靖帝的永陵,这边点好香一个头磕下去,便吩咐另一边开机。
跪得昏天黑地,不知多久,才收到另一边杀青的电话。
刘和平起身后10分钟,横店大雨倾盆......
这也是他写剧本时养的习惯:要挂上嘉靖与海瑞的画像,沐浴焚香后,才动笔创作。
像请神上身。
我一定要附到他身上去
我就是他
很耗神
所以这句话说不说得出口
这个行为能不能做得出来
这个行为准不准确
我都演过一遍了
与其说一种专注,不如说。
一种虔诚。
对历史的虔诚,对创作的虔诚。
有了它在所以比谁都有底气,比谁都狂,甚至眼中没有普通观众。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
《1566》的确却存在较高的观赏门槛。
大段大段的文戏、复杂的角色关系、晦涩的潜台词,都需要观众阅读级的专注度。
数据很现实:2017年《1566》上线流媒体,它前三集的播放量,是减半式下跌......
它挑观众。
但当时允许它挑观众。
现在夸一部电视剧好用词是“良心”,可当初是“野心”。
在《1566》开播前夕,刘和平参加湖南台的宣传,他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一个文学艺术被边缘化的时代,我就有这么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里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
我们这个戏出来,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成熟。
让任何艺术门类的人看了之后,不敢小看电视剧。
满足市场口味?
不。
2007年前谁下沉?
做梦就要做大一点。
那就是允许流行文化审美,随着经济一起向上看的年代。
市场允许创作者向上挑战。
而观众也乐意向更高处追随。
《1566》之于中国电视剧,就像是《党同伐异》之于好莱坞影坛:同样是巨额投入,同样的艺术野心,同样来自属于创作者主导的,为了品质不顾一切(包括市场)的激情时代。
但最终。
同样惨败收场。
它们的失败,也都间接影响了行业。
梦醒得太快......
刘和平的另一部神作《北平无战事》,从07年就开始创作。
同样因为线索复杂、改变难度大、观赏门槛高,且涉及近代史。
前前后后拍了七年,历经七次投资七次撤资,最后在艰难的斗争与妥协中——包括刘和平经历了一次心肌梗塞——才有了最后的播出版本,豆瓣9.0分。
《1566》难以复制。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再有允许做梦、允许犯错的时代。
前几天看陈思诚路演,聊现在影视创作的难。
要对投资方有交代。要对观众有交代。也要对关注我们的领导们,有交代。
现在经济环境这么不好,我们依旧在拍电影,因为要对自己有交代。
路,越来越难走。
低头太久。
忘了曾抬头看天。
忘了曾经有人攥着笔,要对天有个交代。
事实上《1566》每隔几年,都会火那么一阵,一次次地被剧迷们搬出来,见见光、掸掸土。
当然不只玩梗那么简单。
像是一次次的小声提醒——
别忘了,中国历史剧有过这样的绝响。
别忘了,中国电视剧也有过燃烧理想的日子。
也别忘了罗大佑的那句歌词: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很遗憾,《1566》再难复制,甚至历史剧一词都将成为历史。
但也很幸运。
《1566》是面悬崖,也是最高的峰顶。
之后,还有来者吗?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