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战略:李健的马斯克式蓝图,能解荣耀困局吗?
阿尔法战略,能否成为荣耀的“救世主”?
7月2日晚,荣耀举行了AI终端新品发布会。
看点有两个,第一是号称全球最薄的折叠屏手机荣耀Magic V5终于问世,当然价格也很感人,最低配8999元。
第二个便是AI,据说此次发布会共提及AI相关内容18次,是荣耀新品的主要卖点。
这两个看点对应着荣耀的两个野心,一个是靠折叠屏重新争夺高端化市场,另一个是向“AI生态公司”转型的阿尔法战略。
众所周知,华为强势回归后,荣耀失去了“替身红利”,手机市场份额一年之内从第一下滑至第五,高端化也因此受阻,处境困难。
这种背景下,荣耀无论是想抢回市场份额还是要推进转型战略,可能都不会很容易。
一、“阿尔法”不是救命稻草
荣耀手机市场份额从从榜首沦落到“others”,本质上属于“不是我们太愚蠢,而是敌人太强大。”
小米有性价比优势和“人车家”生态,华为有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OV凭借品牌优势和对线下渠道的掌控屹立不倒。
相比之下,没有了华为光环的荣耀,在品牌、技术、渠道、营销各个方面都没有独特之处。
在一个极度内卷的行业里,没有特点就意味着平庸。
就像花生奶里的银鹭,运动鞋里的贵人鸟,汽车中的哪吒,都曾煊赫一时,却因缺乏创新和差异化而逐渐没落。
如何破内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说起来无非两条路:要么优化供应链,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价格卷到极致。比如发展早期,获得“性价比之王”称号的小米。
要么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力,剑指高端,就像苹果造芯片,华为深耕5G一样。
荣耀显然选择了后者,其阿尔法战略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AI智能体能力融入智能终端。
第二步:不同AI设备生态协同,跨系统操作。
第三步:打开人类潜能的边界,共创人类文明的新范式。
荣耀并没有公布这份马斯克式战略具体操作步骤,目前已知的是,荣耀组建了多个AI产业部门,AI和软件部门员工已经达到2600人。
从成果上看,荣耀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个端侧大模型部署,用户可以在不联网情况下使用实时翻译和语音交互等AI功能,这一功能将在荣耀海外版产品中搭载,国内产品暂时没有。
此外,荣耀研发的运动控制算法令机器人跑步速度突破4m/s,打破了纪录。
可以看到,荣耀确实在全力推进阿尔法战略,不过这个战略是否真能成为手机业务的救命稻草,可能还存在疑问。原因有三个:
第一,AI智能体前景不确定
从技术角度讲,AI大模型的应用仍在初级阶段,即使背靠天量数据的云端模型,效果也只能说是勉强够用。
而端侧大模型离开网络之后,还能有多少准确度和精度,尚待时间验证。
不确定便意味着风险。
第二、AI手机未显现市场优势
2024年10月底,荣耀Magic 7发布会上,赵明的一句话点2000杯咖啡的演示曾引发热议,但荣耀magic7的后续并没有成为远超竞品的爆款。
一方面,现有AI手机功能差强人意,不足以令消费者支付溢价。
另一方面,苹果上线了apple intelligence,华为、小米以及OV等竞争对手也都相继上线了AI智能体,这使得AI不再成为智能手机不再成为独特卖点,荣耀也并没有在AI功能上表现出绝对领先。
随着普及率提高,AI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很可能变成另一个5G——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第三、研发烧钱,变现遥远
进行前沿技术开发的公司一般需要两个条件,资金实力和耐心。阿里的通义“文生图”模型能快速上线,一方面离不开深耕电商多年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上千亿年利润的支撑。
相比之下,荣耀可能很难有这样的底气。
根据Counterpoint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荣耀市占率为13.7%,跌出前五,出货量同比下滑12.8%。
而100亿美元的AI战略投入计划,相当于荣耀2000亿估值的三分之一。
这种背景下,荣耀想要实现“技术领先-产品商业化-资金反哺技术”的商业闭环恐怕极为困难。
苹果公司是在iphone 大卖之后,才重启了芯片自研计划。小米是在2020年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1.46亿台,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才公开宣布要造车。
相比之下,荣耀开辟AI战略的时机似乎并不完美。
总之,阿尔法战略不是救命稻草,很可能解决不了荣耀生态落后,手机销量颓势的短期问题。
荣耀管理层或许更多寄希望于阿尔法战略能成为一个打动资本的好故事,为荣耀冲击IPO铺路搭桥。
二、荣耀的“虚”与“实”
今年1月份,执掌荣耀十年的赵明离任,新任掌门李健接任。有传闻称,荣耀临阵换帅,目的在加速冲击IPO。
离任前,赵明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革。
天眼查APP显示,荣耀全名已由“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更名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传闻真假难以考证,但换帅后的荣耀似乎确实在风格上发生了转变。
赵明时代,荣耀完成了独立后品牌、产品线、供应链、渠道的重建,荣耀magic和荣耀GT系列推出多款机型,重新跻身国产手机五大品牌行列。
赵明虽然也强调AI战略,但其“AI终端四层理论”更多强调AI的具体应用,相对务实。
如果用“扎实”二字来形容赵明的工作,那么换帅后的荣耀则显得有些务虚和不确定。
首先,新任CEO李健上任几个月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调整组织架构上。
据悉,荣耀全球8个大区其中6个的负责人已经做了调整,同时通过“重新竞聘上岗”的方式,完成对中国地区关键岗位的人员部署,其中涉及38个中国区关键岗位主管,45%的岗位负责人有所调整。”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健初掌荣耀,需要搭建自己的班底,需要树立威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看上去合情合理。
不过,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也可能过犹不及。
据《财经》报道,一位接近荣耀管理层人士称:“如此规模的变革,对荣耀也是一场赌博。”
并且,但凡有过相关经历的职场人士大概都有体会,所谓“竞聘上岗”带来更多的可能是水分和混乱。
或许是因为内部架构调整影响,今年一季度荣耀没有推出一台新机,这被外界认为是其一季度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
除了组织架构调整外,荣耀换帅后最大变化便是李健提出了阿尔法战略。
今年5月份,李健在接受采访时曾对这一战略做了解释。
其中一个重点是,李健认为AI到来会很大程度改变终端未来形态,AI思维之下的终端不只是手机。
为此,荣耀成立新产业孵化部探索AI终端形态,关注AI技术爆发性进展。
相比于OPPO、VIVO们将AI作为加强手机功能的工具,荣耀可能更希望寻找代替手机的新终端。
事实上,荣耀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企业。自从大模型成为热点后,已经出现了很多试图重构消费电子产品形态与交互方式的硬件产品。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AI Pin。
这是一款类似于胸卡的无屏幕可穿戴设备,内置大模型,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功能,还可以将画面投影在手上。
设计这款产品的是苹果的前设计总监,其目标是“取代智能手机”。
该设备于2024年4月正式发售,但因延迟高、投影效果差、应用生态匮乏等问题遭遇广泛恶评。
尽管后续价格降至499美元,仍未能扭转市场颓势。至2025年2月,Humane宣布停止销售,并以1.16亿美元将大部分业务出售给惠普。
科技行业最不缺的就是此类创新,但是真正能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可能还不到1%。
相比之下,智能手机形态至少经过验证并被广泛接受,曾经的MP3、录音笔、自拍神器等终端都在智能手机面前败下阵来,淡出日常生活。
相比于探索新形态,AI手机看起来仍是更靠谱的选择。
同样,相比于挽救手机市场颓势,阿尔法战略似乎更适合当做为上市讲给投资人听的增长故事。
毕竟,在deepseek大火之后,AI产业链、人形机器人、国产半导体等科技板块的股票都迎来了一波大涨。
不过火爆并不代表持久,在大模型商业变现难题仍然普遍存在之时,很难说资本的耐心能持续多久。
如果荣耀的战略立足于长期,可能不得不考虑如何平衡资本求快与人工智能落地缓慢之间的矛盾。
当然,如果只看眼下,荣耀立足于止损、套现、缓解股东压力等维度,用酷炫的科技概念拉高短期估值,确实无可厚非,甚至可以把饼画得更大一些。
马斯克可以靠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的“大饼”一夜之间拉高特斯拉股价,荣耀又有何不可?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