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自由地参与自己喜欢的工作

【本文由“华纳王”推荐,来自《不再靠“绩效”吃饭,是人类的未来》评论区,标题为华纳王添加】

  • 深思的蓝
  • 这不是问题。

    生产效率提高后,全社会的劳动量减少了。那么,把剩下的劳动量按照劳动力人数重新分配就行了。不会有失业,反而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减少了。所有人都真正享有了科技进步的好处。

    换言之,用劳动时间的缩短,劳动强度的下降,来增加就业数量,避免失业。从而使劳动产出与劳动人口相匹配,不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商品积压问题。

    至于有人担心剩下的工作内容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其实目前还看不到这种情况。毕竟,剩下的工作内容中,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种类繁多。而且各个岗位的收入不同,可以调动人们的再学习能力。自动化程度提高后,许多工作也“傻瓜化”了。可以胜任的人反而更多了。

 1,“劳动时间缩短就能人人就业”是假设劳动岗位可无限拆分、可任意匹配,这在现实中根本不成立

这是假设劳动任务像一张面包,想切几份就能切几份,切完就能人人吃上。

岗位的数量减少是一回事,岗位的结构变化是另一回事。

自动化淘汰的不只是岗位数量,更是整个岗位结构。许多被机器接管的,是那些过去能大量吸纳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岗位,而保留下来的,是高复杂度、跨领域、长周期训练才能胜任的少数工作。

这些岗位不能任意切割成“人人1小时”。无人机驾驶、AI模型监督、算法安全测试等,都是长时段、连续性要求极高的工作。把一个岗位“切成万人份”不仅效率低,还增加协调成本与出错风险。关键性工作不具备“碎片式重分配”的条件。更有些岗位,比如数据安全、系统监管,出错代价巨大,宁可少人做,不可多人分。真正“切成小份”的岗位,往往是低技术、低回报的伪绩效任务——打卡签到、冗余报表、刷存在感,做这些并不提升社会价值,只是换取“分配资格”的形式劳动。

2,岗位不是“时间短了”就能胜任,结构门槛才是真壁垒

技术不仅改变时间结构,更重塑了能力门槛。就算只工作1小时,也可能需要10年学习训练,而这个投入根本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承担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余力去参加培训班,不是所有城市都有高质量职业转型通道。你说“可调动”,但现实中,“学得起”“转得动”的恰恰是少数中产或核心职员,边缘劳动者只能被优化掉。

即使社会来承担,也是不值得的,为何人人都要又额外花10年去学习训练,却仅仅为了实现1小时上岗而获得消费资格?这不仅是人力资源本身和教育培训投入的浪费,还额外制造碳排放。

3,“自动化之后工作更傻瓜了,人人都能做”的说法,是幻想性简化

自动化确实让某些流程变得标准化,但并没有让工作“人人可做”。相反,它造成了以下趋势:“傻瓜操作”是终端任务,控制者是更少数:扫码点餐确实“傻瓜”,但背后是极其复杂的系统部署、数据调度与远程维护——而背后,恰恰由高度集中化的少数技术人群,普通劳动者根本无缘介入。

“傻瓜化”是机器可做,人反而“多余”:如果你只能做“傻瓜任务”,说明你并不比机器高效,那下一步就不是你参与,而是你被排除。“越傻瓜,越不需要人”,这才是自动化的真实逻辑。

以为现在工作“傻瓜化”了,更多人反而可以上岗。这是对“技术替代”的根本误读。你能“傻瓜操作”,机器也能“全自动化”。真正的“傻瓜任务”,并不是留给人类的温情保留,而是随时准备被淘汰的中转环节。“越傻瓜,越边缘”,你不是成为“更有用”的人,而是很快就会成为下一步“被机器代替”的人。

4,体力劳动、脏活累活,必须由制度保障其优先被技术替代

不是所有劳动都有“道德价值”或“值得保留”。矿井下的工人、暴晒下的农民、快递员、环卫工……这些岗位不是“应分给大家体验”的人生,而是最应被解放的对象。

一个真正以人类为中心的制度,应确立:“凡有自动化能力者,优先替代脏苦累险劳动”的原则。但现实却是:机器人先被用来审查内容、追踪员工、推送广告。不是技术不能,而是制度不想。这才是“苦活人干,爽活机器干”的根源。

5,“减少工作时间 = 人人受益”是一种理想状态,它需要保障制度支撑,否则就是失业与降薪的代名词

如果仍坚持“按劳分配”,那么劳动时间缩短必然意味着“收入减少”“绩效打折”“分配权下降”,“一个岗位拆成三份”就意味着“工资压成三份”,新工作只是“低时薪高不稳定性”的另一个名字。

只有当消费权与绩效解绑,当每个人都被制度保障有消费资格,减少工作时间才不意味着被边缘、失去资格。

也就是说,劳动时间缩短不能自动等于受益,只有消费权制度化、保障权普遍化,它才是红利,而不是惩罚。

劳动岗位再怎么均分,如果分配权仍然建立在“绩效对应消费”的逻辑之上,就无法避免这三种悖论:

劳动再少,没绩效就没资格消费 → 不再是保障,而是惩罚。

人再努力,系统只认“可量化绩效” → 创造性劳动、养育劳动、照顾劳动。。全部边缘化。

劳动不是终极目标,“人的生活”才是。技术社会应向两个方向转型:

第一,逐步脱离“按绩效分配”的旧框架,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消费权、教育权、文化权;

第二,确立“消费权是人权”的制度逻辑,让劳动成为自由活动,而非生存考核。

否则,你哪怕每天只劳动十分钟,也仍然陷入这样一种荒谬状态:如果“真按劳分配”,你只能获得十分钟价值;如果“分得比劳大大的多”,就不再是“按劳分配”,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脱离”表演性劳动“与分配门槛的绑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