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锡进的文章看悲剧公共讨论的"红线"与"底线"
.
悲剧公共讨论是把双刃剑。它能推动制度完善,矿难后的监管改进、灾害救援机制优化都源于此;也能凝聚社会情感,在灾难中让公众形成共情纽带;还能拓宽公众认知,监督权力维护公正。但一旦越界,情绪化对立、娱乐化消费、谣言传播、片面解读等问题就会显现,破坏讨论的意义。唯有理性参与,才能让悲剧讨论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
刚看了胡锡进发布在观察者网上的文章《南航机长行凶自杀,庆幸的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位自称资深的媒体人,面对南航机长刺伤多人后自杀这样的悲剧,写出的文章却像在茶余饭后随便扯两句闲天,让人看后心里犯嘀咕:这位曾经担任大报总编这般重要职务的人,怎么会把如此沉重的公共讨论话题,说得这般轻慢随意?
.
实际上,讨论南航机长事件的核心,应该围绕航空业考核制度是否合理、压力是不是太大、飞行员心理支持够不够、劳动者权益保护有没有漏洞等重要问题展开。这些问题犹如隐藏在行业背后的“病灶”,唯有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悲剧发生的根源,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可要是大家偏离重点,在讨论中忙着争论“机长该不该被同情”“航空公司该不该背锅”,这就像本来要一起排查电路老化以防止火灾,结果有人站在废墟前只顾指责“谁没关灯”,还吵得面红耳赤。这种讨论越热闹,离真正解决问题就越远,同时也把受害人家属置于舆论的漩涡中心。他们的伤口本应被小心翼翼地呵护,怎料想在这场无意义的争论中,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地被揭开、被刺痛。这种把悲剧当谈资的写法,表面上吸引了眼球,实际上是在消费受害者的痛苦。
.
网络传播具有“双刃剑”效应,它的快速性与广泛性特点,虽能放大对事件的关注度,却也如脱缰野马般难以控制传播的边界。因此,在网络上公开讨论悲剧,需慎之又慎,一旦掌握不好,往往会把讨论引向歧路。作为资深媒体人,胡锡进理应深谙网络传播的潜在风险。若明知讨论可能会偏离事实核心、演变为情绪狂欢,却执意要把悲剧放到舆论场上去炒作煎烤,那么,他的动机难免会引人质疑。尤其是他的文章写得蜻蜓点水,没有提供任何制度层面的深度反思,纯属可写可不写的鸡肋,人们更加会联想到,是不是“流量逻辑”在作怪,把别人的悲剧转化为公共消费品,用他人的痛苦换取点击率与关注度?在评论区,看到不少网友批评胡锡进的文章是在吃人血馒头,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猜疑。
.
悲剧的公共讨论绝非不可为之事。倘若仅仅因为它潜藏风险,便全盘否定悲剧公共讨论的价值与意义,这不是解决之道,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负责任的讨论框架,以此确保讨论能够沿着正确、积极的方向推进:首要原则是以受害人为中心:尊重其隐私与尊严,避免将私人痛苦作为舆论炒作的素材;其次应以制度改进为目标,将焦点从“谁该负责”转向“如何避免重演”,重点查找行业考核机制、心理健康支持等系统性漏洞;最后需以理性为前提,拒绝情绪化的立场对立,鼓励基于事实的深度对话,让讨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而非撕裂共识、加剧社会矛盾的分散剂。唯有如此,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反思悲剧、凝聚共识的场所,而非消费痛苦、制造对立的战场。
.
悲剧公共讨论的价值不在于让悲剧成为舆论的燃料,而在于通过讨论照亮那些被忽视的制度暗角。当我们在讨论中学会克制猎奇冲动、保持理性温度、坚守人文底线,才能让悲剧的公共讨论发挥应有的价值,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善变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