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施罗德基金谢卫的「道德感」

 

500

曲艳丽 | 文

没想到,今年夏天,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居然也要退休了。

谢卫很有名。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点,他是基金行业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每年跑两会的时候,他是基金跑口记者与国家大事之间仅有的交集。

他也没什么架子,和媒体朋友们谈笑风生,建言建策。

我仔细研究了下「老谢」的履历,发现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1998年筹建「老十家」的时候,谢卫就是富国基金副总经理。他推动了富国基金早期投研体系的建立,手下先后有两员大将,富国基金研究部主管张晖(现任汇添富基金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陈戈(现任富国基金总经理)。二者,都是上海滩标志性的投研出身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分别把汇添富、富国带到了第五、第十(2024年底)。

但谢卫本人,可能并不能算做纯粹的从一线做投研出身的领导。

2008年,当时成立仅三年的交银施罗德基金,谢卫成为副总经理,2019年担任总裁。

他曾经非常坦率地表达了这一点:「我早期做过营业部总经理,是老派的总经理,对投资只是粗浅的理解,早年爱去投资部门转转,关心一下,现在去的少,现在是深度研究,我跟投研人员并不在一个话语体系。」

谢卫的公开讲话,大多是比较高屋建瓴的、精神性的、指导性的。

但这对交银施罗德基金,可能是一件好事。

谢卫在交银推行的是「专业思想治司」模式。他以西南联大教授治校举例,「专业的意见更重要而不是领导的」,比如赋予投研团队高度决策权,例如研究员选拔由基金经理主导而非管理层。

据说,每位员工都可以直接和谢卫交流业务。

然后你就会发现,交银旗下的基金经理是有个性的。交银的管理是扁平化的。交银同事们之间,给人的感觉,也是松弛的。

从「三剑客」的王崇、何帅、杨浩,到杨金金、黄鼎,都如此。

很多时候,理解一个基金经理,要首先理解其背后的基金公司,而这需要更深刻的感受其经营理念、人际关系、文化氛围。

比起一个人做了什么,可能影响更深远的,可能是他没做什么。

中医李辛《儿童健康讲记》中写过「60分妈妈」的概念。100分妈妈常包办一切,60分妈妈的留白却激发了孩子生命力。教育的美好,恰在那些「未满」的留白处生长。

或者交银也是如此,因为谢卫的「留白」,工作环境应该是自由且有空间的。谢卫评价基金经理团队是,「我们管理层对于基金经理的认可和欣赏是溢于言表的。」基金经理团队评价管理层是,「我终于意识到,领导们的管理艺术造就的不仅是一个文化氛围,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再如何工业化规模化的证券业,都离不开投资的灵性,而灵性的土壤不会是纯理性纯计算的,那缺乏深入的体验。」

然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谢卫前前后后提了35份8万字的提案。

这些提案,包括养老金制度建设、完善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管理的建议等。2022年3月,他的两会提案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如果我们始终把规模看得更重,总在高点大规模扩张,当风险来临时,我们会遭遇什么样的信任危机?」2023年2月谢卫接受采访时评价道,公募基金行业在光鲜的外表后面,总有一种「欠缺别人尊重」的感觉。

推测谢卫应该是有很多的「公道」和社会责任感这一面的。

他在道德层面其实是有要求的,比如他主张「在业绩可持续下的规模有序增长」。交银这些年,对权益基金发行数量、单一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相对是保持克制的。

公开资料显示,谢卫还做过很多制度方面的尝试。他在2018年想要推行「管理费递延激励」改革,多次尝试推动利润分享计划,但都搁浅了。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如此。

他还有很多这种「高质量、以持有人为核心」的表述。

相应地,和同行相较,交银施罗德基金这些年的发展,也并不激进。

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诟病的交银施罗德基金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2022-2024),当权益类基金业绩和规模双承压的时候,也没有硬性强推ETF来破局,还是沿循着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长板,做场外指数基金。

对了,小红书的路边社称,近期他们可能也要搞ETF了,但官方没有回应。

前述中医李辛亦写过,社会标准是「可脱下的外衣」。太多人活在社会标准、竞争框架之下,而不是做自己。从这个角度,笔者认为,谢卫是一个好的「大家长」。

近些年,大家愈发开始懂得,在对公众营业、需要有人民性的公募基金行业里,「道德感强」是很重要的。从商业角度来看也是重要的,当年杨东振臂一挥,为兴证全球基金打下了极高的信誉和道德资本,一直延用到今天。

谢卫离任之后,交银施罗德总经理由交行背景的袁庆伟女士担任。袁庆伟之前是总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

目前,似乎到了一个公募「退休潮」的节点。

这上半年,已经近10位公募高管因年龄退休,除了笔者之前写过的华泰柏瑞基金韩勇、田汉卿等,还有方正富邦基金何亚刚、国泰基金督察长刘国华、兴银基金董事长吴若曼、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董事长吴显玲、甚至深度价值名将曹名长,都先后因为退休、或临近退休而离任。去年,诺安基金王创练成为公募首位「自然退休」的基金经理。海富通基金董事长杨仓兵、广发基金董事长孙树明(2023年退休)也先后退休。2024年8月,交银施罗德前董事长阮红也因到龄退休离任。

而公募基金行业也从早期的弱小懵懂期、攀爬摸索期、到做大做强期、高潮褪去期,到了反思盘整期。行业变大了,山川巨变,很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凝聚在此了。

(笔者写到这里,眼睛都湿了。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镜头拉回到1997年底。

28年前的广东东莞长安镇上的莲花山庄,是东莞政经版图中的「山水会客厅」。

证监会在此举办首届基金培训班,8家证券公司和2家信托公司,各出5人,一共50-60人参加,培训两周,讲课老师主要是从香港请来的国际成熟机构的专业人士。时任中保信托基金筹备组组长的谢卫也在其中。

当时,大家都很「懵懂」。

第二年,1998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诞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