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航司,三种信仰
前几天阿联酋航空首航深圳,这是其在中国内地开通的第四条直飞客运航线。
我在朋友圈看到好多关于这架焕新版波音777-300ER的照片——虽然我一直觉得“土豪”俩字不是很好听,但不得不说,这头等舱看起来真的是太有钱了。
如果金碧辉煌的“壕”是一种土,我不介意每天沐浴在这份“土”里。
头等舱鱼子酱无限量供应,且旁边的贝壳材质的小勺真的很细节,我虽然吃不懂这东西,但就像西虹市首富王多鱼点评路易十三一样:我也不会,主要是贵。
提到“中东航司”,总绕不开一个词:有钱。
飞机新、服务好,头等舱像皇宫,还能洗澡,经济舱的餐食也能让旅客感叹“有被尊重到”。
你说他们卷,其实这是我们视角里的卷,因为——人家真有这个资本和实力。
但如果只把这些公司当作“撒钱撒出来的奢侈品”,就低估它们了。它们表面是流量收割机,背后却是信仰式的品牌构建逻辑。
阿联酋航空,信仰的是一种“更好”的豪华主义。
图自:陶冉
从早年的“Fly Emirates”到如今的“Fly Better”,这家总部位于迪拜的航司深知自己手握地理优势,就做了最干脆的决定——干线航线全用双通道机型,头等舱做到极致,软硬件投入重金,决不失水准。
在不少旅客心中,“飞阿航”不是交通选择,是度假的一部分。
而卡塔尔航空,信仰的是“品质主义”。
图自:陶冉
品牌口号“Going Places Together”背后,是一整套贯穿始终的服务一致性。从多哈哈马德机场的转机效率,到Qsuite的创新设计,再到屡次Skytrax评比中的高分—连续九年登顶全球最佳航司宝座—他们几乎是靠“从不出错”赢得的全球信赖。
卡塔尔航空位于多哈的机场贵宾室 图自:陶冉
很难想象这是机场休息室能有的景象 图自:陶冉
阿提哈德航空,过去一直像是三大中东航中最“安静”的那个,但这几年,它在阿布扎比政府的引导下悄然转向。
图自:陶冉
它不像邻居们那样高调铺张,却正用一种“静水深流”的方式,重构自己作为阿布扎比门户航司的独特角色。节奏虽缓,野心不小。
中东三大航司的共通点是:把航司品牌当作国家战略资源来运营。
中东航司的厉害,不只是你能拍的到的“金色头等舱”“空中淋浴”或“私人套间”,而是你感受不到的部分也被照顾到了。
从流程设计、转机效率、地面服务到整体氛围感,他们在营造一种完整的、无打扰的旅行体验。这是品牌的信仰感来源,也是他们不断获得忠诚客户的原因。
那我们呢?
回过头来看中国航司,我们不能说没有在努力。但相比之下,问题在于:想要“变好”的意愿一直有,品牌的底色却始终定不下来。
因为我们长期处在一中矛盾的“既要又要”的心理中:
既想旅客念着我们的好,又不愿真金白银破而后立;既想让一线员工提供最发自内心的服务,又不肯改善待遇;既想靠服务拉口碑,又怕旅客“薅羊毛”,干脆服务流程越做越防范;既希望塑造品牌调性,又处处降本增效。
结果就是,每个部门都喊想变好,却谁也不敢先动那块最硬的石头。
中东航司靠的是“信仰驱动”——一种将航空视为国家表达、品牌使命、旅客尊重的结合体。我们更像是“竞争驱动”,今天比时刻表、明天比机型,后天又比餐食,可卷来卷去,票价又上不来,满盘皆输。
如果换成互联网语境——中东航司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他们不靠短期爆点维持存在感,而是用一整套可持续的品牌纪律和服务承诺,不断积累自己的口碑护城河。
图自:陶冉
当中东土豪航司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刷新旅客认知时,他们其实已经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用超级航线枢纽把世界串联起来,让“转机”成为习惯,把“信赖”做成长期资产。
这不是流量收割,而是全球用户信仰的建立。
我知道国内也有很多努力的航司,也在探索高端化,也在试图服务好每一位旅客。
但若真的希望在世界航空市场上建立一席之地,靠的绝不仅是座椅空间、餐食升级,而是品牌哲学的建立,是流程的一致性,是服务的信念感——也就是,那些让旅客心甘情愿一刷再刷的理由。
中东航司的豪华,看似是钱堆出来的,但其实每一次起飞,都是信仰的落地。
PS:图自阿航深圳活动现场,张韶涵献唱——真没想到航空公司搞活动还会专门请明星的。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