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纯粹胜负欲的较量!苏超,破了五个“圈”
一场业余足球赛,踢出了一个省城发展的新高度。
如果说,超越是“果”,“因”是突破。
那么,这届苏超有哪些具体突破?
五重突破,开创赛事先河
苏超的“超能力”,首先来自它对体育赛事固有逻辑的全面颠覆。
第一,苏超改了体育比赛的“老规矩”
打破竞技伪饰,是苏超的第一重突破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撕下了温情面纱,释放出城市竞争的原始野性。
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火药味十足,南京与南通为“南哥”称号剑拔弩张,常州因连败被戏称“太湖三傻”。球员们为城市荣誉拼尽全力,没有默契球,没有黑哨,只有赤裸裸的胜负欲。
不被外力裹挟,不受任何干扰,为荣誉而战,为实力而战,为热爱而战。
如果体育比赛第一要义不是比赛,那比不比赛还有何意义!
苏超这次把“友谊第一”的规训拉下排位,
体育比赛,本该这么纯粹!
第二,苏超平了参赛队员的“高门槛”
苏超的第二重突破在于瓦解职业壁垒
赛事规定每队仅允许3名职业球员上场,516名球员中有487名来自各行各业:盐城外卖员送完30单后冲刺赛场,南京青训教练下班驱车一小时参加训练,苏州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备战。足球回归“全民运动”的本质,观众席上的快递员、教师、学生,随时可能成为明日场上的英雄。
第三,苏超拓宽了比赛的“社会面”
当战火从绿茵场蔓延至网络,苏超完成了第三重突破——扩展赛事维度
参与的群众不限于球场上,还有场下、线上,也包括全国范围的吃瓜、转发等各路“看客”。
线上,“常州变吊州再变丨州”的笔画梗疯狂刷屏;线下,淮安改编《蓝精灵》嘲讽南京,苏州“进球送阳澄湖大闸蟹”将赛事变成城市文化秀场。体育竞技升维为城市综合实力的全方位对抗。
从体育荣誉,到属地归属感,再到区域经济发展,
“新仇旧恨”一块儿报——
赛场上,热血青年真刀实枪,网络上,唇枪舌剑更是针尖对麦芒。
第四,苏超不断上演“地方文化大戏”
苏超的第四重突破是释放传播野性
南京发布点燃战火后,江苏卫视、城市官媒、商业媒体、海量自媒体集体开启“造梗狂欢”。#苏超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楚汉之争”“盐水鸭大战水蜜桃”等热梗病毒式传播。当官方主动玩梗,传播力呈几何级爆发。
第五,苏超突破了文旅出圈的“想象力”
最颠覆性的第五重突破在于文旅联动模式。
传统“单城出圈”被“十三太保集体出道”取代:常州凭球票免费游景区政策吸引15万扬州游客;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南京联动200家商户推出“跟着赛事游南京”。一张10元球票,撬动端午假期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
“体育+文旅+市场”,把人气资源转化为消费增量,让区域性赛事成了全网狂欢节。
三重释放,激活消费活力
回归竞技本质释放了群众的情感火力。
当职业足球陷入低谷,苏超用纯粹的热血对决唤醒观众激情。场均8798人的上座率碾压同期中甲联赛,原价10元的门票被炒至600元。常州市民的一句感慨道破天机:“我们看的不是比赛,是江苏人自己的故事。”
全民平权参与激发了个体创造力。
球员身份开放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观赛门槛的瓦解。常州“9.9元套餐”、多地免费开放球场看台等策略,使赛事成为真正的公共节日。场外,本土设计师推出的“叫南哥”帆布袋销量破3000个,中华恐龙园“恐龙妹妹”玩偶预售达9000只。每个人都成为赛事价值的共创者。
当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赛事灵魂,消费活力喷薄而出。
美团数据显示:南通战胜泰州后,“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367%;南京击败无锡当日,“盐水鸭”套餐订单增长58%。各地巧妙地将历史、美食与足球绑定:扬州将漆器、剪纸搬进中场秀,连云港在赛场办起海鲜美食节。文化认同转化为消费动能,形成“看球-旅游-复购”的闭环。
第一,回到纯粹竞技,释放足球火力
第二,尊重全面平权,释放全民创力
第三,绽放个性经济,释放文旅活力
更深远的变革在区域协同层面发酵。
当网友调侃“散装江苏”,省内早已构建起“竞争式团结”的发展共同体:南京生物医药研发、苏州产业集群、泰州千亿医药城形成产业链互补;无锡常州在物联网与新能源领域协同创新。苏超的南北对抗,恰是这种“对抗式团结”的生动演绎。
一颗足球,带动全省高飞
苏超的本质,是一场以城市为参赛单元、以绿茵为展台的综合实力锦标赛。这里面,群众成了导演,平台成了舞台,官方成了“制片”。
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的3亿元效益预测正在被现实不断刷新,而更大的价值藏在每个夜市升腾的烟火气中——那里有市民为家乡球队的呐喊,有游客举着“叫南哥”帆布袋的欢笑,有小微企业主数着营业款的喜悦。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创新成为关键支撑。
省长出席揭幕战、13市文旅部门联合推出文旅套餐、专业团队运营转播权与衍生品开发,构建起“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可持续模式。当畅捷通等企业为小微商户提供数字化支持,整个经济生态随之激活。
那么,借苏超之力,江苏会不会创造全省新的GDP?
原创 刘大优 大优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