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池产业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都是新生的产物,而中国引领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
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199万辆,到2024年增长至1706万辆。
2018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仅有101 GWh,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的扩大到2024年增长至1713 GWh。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158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比例达到 67.9%。
与之对应,中国锂电池产量也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加快速提升。
2024 年中国锂电池产量达到1097GWh,规模也是世界第一。
那么中国的锂电池产业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一、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状况
图1:2024年动力电池前十企业
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894GWh。
在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席: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
排名世界前十的6家中国锂电池企业合计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600GWh,占十大锂电池企业动力电池总装机量的67.1%。
中国锂电池产业不仅在总体规模上领先,在单个企业的规模上也显著领先国外锂电池企业。
宁德时代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高达339.3 GWh,显著领先其它锂电池企业;比亚迪以153.7 GWh的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LG新能源以96.3 GWh的装机量排名第三。
除了这三家企业,其他锂电池企业的装机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20~40 GWh之间。
图2:2024年储能电池前十企业
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规模达到303GWh,中国在储能电池装机容量前十的企业中同样占据了6席,而且排名前五的企业全部都是中国企业。
6家中国锂电池企业合计储能电池装机量达到216GWh,占十大锂电池企业储能电池总装机量的71.3%。
宁德时代储能电池装机量高达110 GWh,显著领先其它锂电池企业;亿纬锂能以40GWh的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以27GWh和20GWh的装机量排名第三和第四。
除了这三家企业,其他锂电池企业的装机量都在20GWh以下。
在锂电池最重要的两项用途——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中,中国锂电池企业都拥有显著的规模优势。
中国锂电池企业在这两个细分市场中的市场份额都超过60%,不论是总体规模还是单个企业规模都显著领先海外锂电池企业。
图3:锂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情况
在全球锂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最快。
2021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装机量还只有100GWh,到2024年则增长至339 GWh,四年时间增加了240 GWh。
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21年的26 GWh增长至2024年的154 GWh,四年里增加了127 GWh,增长速度排名第二。
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全球其它锂电池企业动力电池在过去四年动力电池装机量一般都只增加了20~30 GWh。
松下电池是唯一的例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在过去四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下降。
松下电池原本是特斯拉最大的锂电池供应企业,拥有显著的先发优势,但却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落后了。
图4:宁德时代锂电池性能
中国锂电池企业不仅在规模上达到了全球领先,在锂电池产品的性能上同样全球领先:不论是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电池的快充新能都做到了全球领先。
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各方面的性能都领先特斯拉的4680电池,也同样领先三星、松下、SK等企业的电池产品。
不仅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和国轩高科等其它锂电池企业也丝毫不弱,这些企业的锂电池产品性能同样优于国外企业的锂电池。
图5:国轩高科固态电池
在新产品开发上,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同样保持领先。
国轩高科首条设计产能达0.2GWh全固态实验线已经正式贯通,核心设备国产化率100%,生产线自主开发率100%。
此外,国轩高科还发布了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使得纯电轿车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1000公里。
国轩高科已规划建设12GWh准固态电池产线,同时推进半固态与全固态两条技术路线。
图6:欧洲北方伏特电池厂
中国锂电池企业在产能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性能、扩张速度、新产品开发等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
中国锂电池行业的上游材料、生产设备也基本上都实现了自给,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全球最强的。
作为对比,欧洲的北方伏特锂电池厂已经破产,而日本和韩国锂电池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中国锂电池企业不仅拥有显著的规模优势,而且在发展速度上也显著领先国外电池企业,未来中国锂电池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锂电池产业为什么能够发展到全球第一?
中国锂电池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带动作用是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在人才储备、科研基础、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条件上也已经足以支撑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7:全球汽车市场销售结构
虽然新能源汽车诞生的时间并不晚,特斯拉Model S在2014年就已经发布了,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
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还不到200万辆,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有216万辆,在当年全球8802万辆总销量中的占比仅有2.5%。
从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开始快速增长,到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06万辆,在全球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19.4%。
图8:全球主要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
全球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差别极大,中国显著领先其他地区。
2020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销售总量和渗透率上就已经领先欧洲、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是弯道超车,而是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结果。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58万辆,而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161万辆和284万辆。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至45.3%,而美国和欧洲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仅增长至9.8%和19.7%。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销量规模和销售占比上都已经远远领先美国和欧洲国家了。
除了中国、美国和欧洲,全球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有103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更加落后。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汽车工业大国被归类到其他地区,日韩两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更加落后。
图9: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2020年后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爆发式增长,而中国正好充分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从2020年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6万辆增长至1158万辆,四年时间里扩大了将近十倍。
与此同时,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2万辆增长至161万辆,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5万辆增长至284万辆,发展速度远远不如中国。
图10: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点甚至早于中国,但是2020年后的发展速度却显著低于中国。
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32万辆,从2020年到2024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只增加了131万辆,市场渗透率仅提高至9.8%。
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太慢了,虽然全球最著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是美国的特斯拉,但是美国整体产业的发展却严重落后。
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虽然快于美国,但是同样无法与中国相比。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慢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仅有个位数。
图11:全球和中国风光发电累计装机量
储能需求主要来自新能源发电——风电和光电,这是锂电池的另一项重要应用领域,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显著领先欧美、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
2024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是3555GW,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到1407G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39.6%。
从2020年至2024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增加了2050GW,同期中国累计装机量增加了872GW,占全球增量的42.5%。
不论是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还是风力和光伏发电行业使用的储能电池,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在2020年后的增长速度都显著快于美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锂电池产业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一。
图12:锂电池设备国产化率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是从需求端推动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而以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和曼恩斯特为代表的锂电池设备制造企业则是从供应端方面保障了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中国锂电池行业基本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设备完全可以立足于国内。
此外,这些锂电池设备制造企业同样积极参与到了固态电池的研发竞争中,有助于中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
生产锂电池需要的所有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中国的锂电池工业都实现了自给。
实际上中国锂电池材料的产能严重过剩,大部分材料的产能利用率都不到50%。
庞大的材料产能支撑了中国锂电池产量的快速发展,这是其他国家锂电池企业无法获得的条件。
三、中国锂电池行业的领先说明了什么?
中国锂电池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
因为中国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1、锂电池技术诞生时间晚,西方国家的技术领先优势小。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前身ATL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锂电池行业,并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主要的电池供应商。
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并开始进军动力电池行业,而此时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萌芽阶段,距离特斯拉Model S上市还有三年时间。
虽然松下研发锂电池的时间可能更早,但是宁德时代在锂电池商业化的时间并不比松下晚多少。
图13:锂电池技术迭代
2、中国市场规模足够大,能够支撑技术的持续快速迭代。
锂电池一直发展到现在技术都还未达到成熟,电池的能量密度一直都在提升。
电池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反馈支持其技术迭代:做出来的产品能够装车使用,这样才能回收资金并且获得试错和改进的机会。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因此不仅能够支撑宁德时代的发展,也能同时支持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其他电池企业的发展。
正是有了市场的支持,中国锂电池企业才能持续投入研究并不断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正是有了市场的支持,中国锂电池企业才能同时进行多个技术路线的研发——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电池等。
对比国外的电池企业,中国锂电池企业的技术发展速度更快、技术储备更多。
3、中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有能力支持新产业的发展。
锂电池产业不仅仅是电池制造,还包括电池材料和生产设备,产业链是共同发展起来的。
生产锂电池需要本国的机械工业有能力根据需求提供全新的设备,需要本国的材料工业有能力提供相关的材料。
中国的机械工业和材料工业都已经足够强大,已经有能力支持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
4、中国庞大的人才体系和充裕资金条件。
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高达上千万,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已经足够成熟,能够用各种方式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中国具备了支持新产业发展的各种条件,最终迎来了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上,原来优势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的人口规模在发达国家中最大,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美国不仅本国人口在发达国家中最多,而且美国能够从全球其他地方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因此美国拥有最多的技术人才。
此外,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在发达国家中最大,相比其他国家拥有最完整的配套产业。
不论是5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还是80年的PC,还是2000年后的互联网等产业,美国的发展都显著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正是这些条件支撑了美国的领先优势。
市场规模、人才规模和资本规模等条件是美国碾压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根源,是美国科技持续保持领先的秘诀,直到2010后这些组合优势才被中国超过。
中国拥有更大规模的单一市场、更大的人才规模、更充足的资本供给,因此在新技术和新产业中能够持续超越美国。
新产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迭代速度。
中国在市场需求、人才和资本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国家,因此产业技术迭代的速度最快。
不论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无人机,还是机器人、AI模型等,中国在各种新产业的发展上都超过了美国。
根源就是中国在产业发展的条件上超过了美国,而且是全球唯一超过美国的国家。
欧洲和日本新产业的发展为什么落后于中国和美国?
根源在于市场规模和人才规模。
欧洲国家的市场太分散,日本的人口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因此都无法和美国竞争。
印度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但是印度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庞大的人口规模无法转变为有效市场需求。
印度教育体系落后,人口优势无法转为人才优势。
更严重的是印度产业发展太差,人才无法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印度的高级技术人才只有在美国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图14:中美战斗机
印度、欧洲和日本受制于各自条件,在新技术开发上都无法和美国进行技术竞争。
与这些国家不同,中国相比美国拥有更优越的条件,在新技术开发更加有利。
中国不仅在规模上能够超越美国,未来在尖端技术上也必然超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