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又迈一步

今天,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迎来一个值得写入民航年鉴的时刻:

国航的C909,首次以定期航班形式,承载国旗,飞出国门。

500

图自:陶冉

CA757航班,呼和浩特—乌兰巴托——

这是C909作为中国国产飞机的一次新征程,首次加入国航商业运行的固定航班体系。

民航人明白,这不只是一次航线开通,而是我们在自主航空工业道路上,稳稳迈出的又一步。

在许多人眼里,呼和浩特这座城市似乎离“国际化”三个字有点远。但它的位置,恰恰重要。

它是“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国民航版图上联通中俄蒙、连接草原丝路的重要枢纽。

它不像北京那样喧嚣,也不像上海那样忙碌,但它有它的风,稳稳地吹着,吹过了边境线,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航路。

如果只看这条航线,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够国际”——毕竟,乌兰巴托是我们的邻国,呼和浩特也不是北京、上海这样的门户城市。

但越是熟悉航空业,就越会明白:这正是一种极具现实主义的选择。

呼和浩特,长期承载着中蒙往来、中俄互联的窗口角色。而乌兰巴托,是中国“邻里外交”与“一带一路”对接的示范性航点。

对于C909来说,这是一条贴合定位、匹配航程的国际航线——它不远,却刚刚好。

500

图自:陶冉

再说这款飞机。

它不是初上跑道的新丁,而是一位五年的老将。

从2020年引进至今,C909已经在中国民航体系中扎实运行,国航机队已拥有35架,累计飞行超11万小时,运送旅客超413万人次。

它飞过首都,飞过成都,飞过无数的城市与山河。

如今,它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迈向国际,不是象征,不是演示,而是真正参与到跨境运输网络中去。

而这背后还有一个背景——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

国航这几年不断加密“丝路航线”,从北京到开罗,从乌鲁木齐到塔什干,已经开通了68条“一带一路”航线,覆盖29个沿线国家。

而这一次,C909也参与其中,不只是展示制造业成果,更是用一架“可复制、可运营”的国产飞机,参与到国家的对外互联战略中。

它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拿来使用的;不是供人仰望的,而是实实在在服务于连接的。

这个“连接”的起点,就是呼和浩特。

一个不常出现在国际航线首发名单上的城市,成为了国产飞机飞出国门的起点之一。这或许正是它的意义,没有从最热的城市起飞,却从最有方向感的地方启程。

呼和浩特的选择,既是国航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回应,也是对“通边达海、连接内外”这条发展路径的验证。

北疆的风,吹着国航的凤尾,伴随一架写着“中国”二字的飞机,载着国旗,朝着边境线,朝着友邻国,飞了出去。

很多人对C909可能感到陌生,但那又怎样?

你只需要知道:

它是国产的,它承载着国旗,它飞向了国际市场。

这不是它的第一次,却是它的又一次,

代表着中国民机,不止于能飞、敢飞,更在于会飞、常飞。

从当年C909首飞的那一刻,从第一架C909投入运行开始,国产飞机就不再是停留在图纸和展厅里的梦想。

它们已经成为现实,正在成为惯例。

这一次,C909从呼和浩特出发,飞往乌兰巴托——

它连接的不只是两个城市,也延伸了我们国产飞机的航迹。这是一架飞机的跨越,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起飞。

500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