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以残破狭小的关中为何能战胜坐拥天下精华的北齐?

跨界强答一发:

【一】北周所在的关中地区,经济虽比不上北齐控制的中原、山东等地这样发达,但也不算“残破”。南梁末期,西魏从长江中游大举进攻梁朝,攻占了西川等地,领土实际是大于北齐的,因此也不算“狭小”。

500

【二】北周武帝时期皇权不断加强,政治空前稳定,北周对北齐作战也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

【三】北齐和北周的实力对比,在北齐武成帝高湛时期就已经发生扭转,比如《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初,齐显祖(文宣帝)之世,周人常惧齐兵西渡,每至冬月,守河椎冰。及世祖(武成帝)即位,嬖幸用事,朝政渐紊,齐人椎冰以备周兵之逼。斛律光忧之,曰:“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乎!”

【四】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北齐的内部问题

东魏-北齐的精英阶层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三个政治团体,姑且称之为:六镇勋贵集团、高齐宗室集团、胡汉氏族集团。北齐的历史贯穿着这三大集团相互制衡的格局,这一格局的瓦解也可能是北齐灭亡的内在原因之一。

这三大集团的特点:

1、六镇勋贵集团

这一集团的核心是早年追随高欢起兵的六镇军卒,也包括早年从尔朱氏集团归附高欢的人。比较典型的有:尉景、娄昭、刘贵、侯景、段荣(段韶、段孝言)、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羡)等等,大多是职掌军队的武官。

这一集团既包括鲜卑人(尉景、娄昭、段荣?等),但也包括鲜卑化的匈奴人(刘贵)、敕勒人(斛律金)、羯人(侯景)等族裔,以及汉人(高隆之、司马子如、高敖曹)。

六镇勋贵是高欢崛起的基础,娄昭、斛律金更是高齐宗室的外戚。

2、高齐宗室集团

这一集团的核心是高欢的二代(高演、高湛、高湝等)和三代直系后裔(高绍德、高孝珩等),以及旁系的兄弟子侄(高岳、高归彦、高元海等)他们在北齐建立后才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3、胡汉士族集团

这一集团的核心是北魏遗留的官僚,包括北方的汉族门阀士族(杨愔、封隆之、崔季舒等),也包括汉化程度较高的元魏遗裔和其他鲜卑贵族(元文遥、源师等),以及可能和宗室沾亲的高德政等。

上述三个集团的界限有时不十分明显,关系也比较复杂,北齐的皇帝往往利用这三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以此稳固皇权。因此不同时期,当权者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534年-547年(东魏):重勋贵

这一阶段从北魏分裂开始,到高欢去世结束。

高欢(追封神武帝)出于揽权和对抗西魏的目的,总体上是偏向六镇勋贵集团的,但他和胡汉士族集团的关系也比较良好。

2、547年-560年(东魏-北齐):重士族

这一时期包括高欢去世后高澄主政到遇刺(547-549)、高洋主政到篡位(549-550)、高洋在位(550-559)、高殷继位到“二王之变”(560)这几个阶段。

高欢长子高澄(追封文襄帝)偏向士族集团,并且力图抑制勋贵。原因可能是高澄希望通过拉拢士族确立自己的势力,以便篡夺皇权。不过高澄尽管抑制原来的六镇勋贵,但由于勋贵集团在军事上的不可替代性,高澄也重用了该集团的一部分人。

文宣帝高洋主政期间和建立北齐之后,总体上还贯彻着高澄的路线,大举提拔士族、宗室,抑制勋贵旧部但也任用有能力的勋贵子弟。

高洋在位后期精神失常,开始滥杀无辜,勋贵集团的高隆之父子,宗室集团的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士族集团的高德政以及元韶等数百名元魏皇族,皆被高洋杀害。但是即使如此,高洋也没有改变他既定的政策。

高洋临终前,为太子高殷留下的辅政大臣也以士族(杨愔、燕子献、郑颐、可朱浑天和)为主,加上总管禁军的宗师旁支平秦王高归彦,没有一个是勋贵出身。这说明高洋对这种士族主导朝政的格局是满意的,并希望这种格局能够持续下去。

3、560年-561年(北齐):重勋贵宗室

该阶段从废帝高殷时期的“二王之变”开始,到孝昭帝高演去世结束。

废帝高殷即位后,士族集团和勋贵、宗室的矛盾迅速激化。以辅政大臣杨愔为首的士族集团依托皇帝,通过人事任免的方式巩固权力,他们一方面大幅裁撤冗员,一方面又因高欢嫡子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权势过大,打算将他们二人架空。这无疑威胁到了宗室和勋贵的核心利益,使这两个集团开始抱团取暖,甚至同样是辅政大臣的高归彦也加入了反对杨愔的行列。

乾明元年(560年),高演、高湛在宗室和勋贵两大集团的支持下,发动“二王之变”,矫诏捕杀杨愔、燕子献、郑颐、可朱浑天和等士族集团的辅政大臣,全面把持朝政。同年,高演又废高殷自立,即孝昭帝。

“二王之变”使士族集团遭受严重打击,也意味着北齐的士族集团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单挑勋贵和宗室这两大势力。

高演在位期间,朝廷的人事变动不大,基本维持着“二王之变”后,重用勋贵和宗室的格局。

4、561年-569年(北齐):重勋贵士族,抑宗室

这一时期包括武成帝高湛在位(561-565)和禅位后(565-569)两个阶段。

由于发动“二王之变”的特殊经历,武成帝高湛继位后拉拢勋贵和士族,大力抑制宗室——尤其是嫡出宗室。

高湛生性冷酷,高洋收捕高浚、高涣时,曾念及兄弟之情打算赦免他们,但高湛在旁边的一句“猛虎安可出笼”最终让高洋狠下心来,高浚、高涣临终前,绝望地对着高湛吼道“步落嵇(高湛小字),皇天见汝!”。

鉴于高湛这样的性格,他抑制宗室的手段也是比较残忍的。高湛在位期间和禅位之后,对高澄、高洋、高演的嫡子或长子痛下杀手,先后杀死了太原王高绍德(高洋嫡子)、河南王高孝瑜(高澄庶长子)、河间王高孝琬(高澄嫡长子)以及乐陵王高百年(高演嫡子)。


不过,高湛对没有威胁的宗室庶出子弟却格外仁慈。有人诬陷冯翊王高润(高欢庶子)企图谋反,被高湛痛斥为“鼠辈曲生眉目”;安德王高延宗(高澄庶子)在嫡兄高孝琬被杀后,愤怒难平,以草人形象高湛鞭打问罪,高湛把高延宗抓来打得半死,却最终没有杀他;高澄的另一个庶子——兰陵王高孝瓘(高长恭)在武成帝一朝也备受重用。

高湛的政策导致宗室集团大受打击,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齐末期三大集团制衡关系的瓦解。

5、569年-577年(北齐):三大集团制衡瓦解

该时期从后主高纬主政开始,到北齐灭亡结束。

这11年间,六镇勋贵、高齐宗室、胡汉士族这三个集团的制衡关系被彻底打破,一个不同于他们的新集团开始出现,我们姑且称之为“恩倖集团”。

“恩倖集团”由后主的心腹宠臣组成,核心是乳母陆令萱以及被称为“三贵”的穆提婆、高阿那肱、韩凤,此外也包括高湛曾经的宠臣和士开以及来自士族集团边缘的祖珽等人。

高纬资质低劣,昏庸不堪,而且“言语涩纳,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身边的恩倖有机会擅权,加之高纬作为高家第三代的晚辈,对那些资历、威望远高于自己的勋贵、宗室和士族都不十分信任,反而是多年跟随自己的恩倖们更让他觉得可以放心依靠。

武平二年(571年),高纬同母弟、琅琊王高俨矫诏诛杀和士开,随后高俨被高纬处死。武平四年(573年),高纬又赐死了兰陵王高孝瓘。宗室集团经过高湛的打压,势力已不如以往,这次打击更让宗室集团的颓势雪上加霜。

武平三年(572年),在恩倖集团的操作下,高纬处死了咸阳王斛律光、荆山王斛律羡兄弟。宿将斛律光时任左丞相,被誉为“相王”;斛律羡虽不如其兄战功赫赫,却主持过北齐长城的修建,今天北京周边的北齐长城遗址,大多出自斛律羡之手。

斛律氏与高齐皇族多有联姻,斛律光死后,长子斛律武都身为驸马,却未能逃过被杀的命运;高纬的皇后斛律氏是斛律光的女儿,也因此被废。也难怪斛律羡临刑时感叹:

“富贵如此,女为皇后,公主满家,常使三百兵,何得不败!”

斛律光兄弟是这一时期勋贵集团的核心,他们的死标志着勋贵集团的衰败。

武平四年(573年),恩倖集团的韩凤又以“其实未必不反”这样莫须有的理由,说服高纬处死“汉儿文官”崔季舒、张雕[武]、刘逖、封孝琰、裴泽、郭遵等人,

崔季舒历仕北魏、东魏,备受高澄和高洋的重用,是北齐开国的元老级重臣,然而这些在屠刀面前并没有丝毫作用。这场残酷的迫害运动,导致士族集团也从此一蹶不振。

在高纬和恩倖集团的“默契配合”之下,原来的勋贵、宗室、士族集团先后遭到打击和清算,从武平四年(573年)之后,恩倖集团基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开始一家独大,三大集团相互制衡的格局不复存在。然而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呢?

勋贵、宗室、士族三大集团的长期存在、相互颉颃,是北齐这一特殊王朝权力平衡的根本——尽管这种平衡十分脆弱;而且北齐最堪用的文臣武将,也是出自上述三个集团的。因此三大集团的崩溃,不但意味着北齐原有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也意味着北齐精英阶层从此衰落,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高纬所倚靠的恩倖集团,大多是一些“才伎庸劣,不涉经史”之徒。纵然北齐所在的中原地区的经济再富庶,一个政治上千疮百孔的政权也难以永保江山。

在北周的打击下,强大一时的北齐迅速灭亡,即使勋贵集团还有齐昌王莫多娄敬显、义宁王斛律孝卿,宗室集团还有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士族集团还有晋昌王唐邕等能人,也终不能挽回败局。

说句题外话,如果北齐不这么快亡国的话,其政治走向更可能是勋贵集团和士族集团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勋二代”、“勋三代”会逐渐融入到士族之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