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岁,因为没有鼻子,被骂上热搜
作者 | 咔咔
来源 | 最人物
由于先天性唇腭裂,粥粥的面容异于常人。
她生下来就没有鼻软骨,鼻子如饺子皮般塌陷,几乎贴平在脸上。
在被媒体恶意炒上热搜的之前,她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大学。她才刚刚爱上化妆、拍照、在操场上大大方方散步、和朋友闲聊或是一个人边走边唱——这样稍微有些难度,她需要用嘴巴同时进行呼吸和说话,并伴随有严重的喘气声,但她仍然享受。
往前倒一些,她刚刚度过了最昏暗的初中三年、职高三年,从未享受过青春的自由。那时候的呼吸,更难一些。
窒息,无处不在。
粥粥今年大二,护理专业,正是为学业焦头烂额的时候。课表显示她一天要上4节课,每节课约为2小时,除去午休时间,课程从早上8点钟排到晚上18点。
4月9日这天,长沙下了一场春雨。风雨丝毫没有影响粥粥的心情,她照例上满一天的课,放学,吃饭。
回到寝室,抖落雨水后,她突发奇想拍了个短视频,讲述学护理前后的反差,调侃护理学生的辛苦,夸张又诙谐。
粥粥发布的短视频
晚上22:16,粥粥剪辑好视频,随手发到朋友圈。她有着05后常见的鲜活、多变,喜欢观察身边事物,最爱在朋友圈“随地大小发”,再翻看又经常带着后悔删除。
“万一我到时候朋友圈删了,又想看了呢?”反复点开这个视频后,她仍然觉得内容有趣,想要备份一下,“发到抖音,记录美好生活嘛。”
粥粥朋友圈
4分钟后,她将视频搬上抖音,随后准备睡觉。白天的那场雨导致夜晚有点阴冷。她必须用力猛地深吸一口气,才能嗅到一点点空气里的湿意。
不过,她很少这么做——尽管在一岁半时她就已经历第一次手术,成功为坍塌在脸上的鼻子建立起呼吸功能,但用力呼吸——总归是有风险。
粥粥开始躺下睡觉。侧躺更有利于入睡,或许也更有利于起床,“呼吸更顺畅一点”,平躺的话鼻子会压在人工鼻道上,“严重者连睡觉都会有窒息的风险。”很快,她的呼噜声响起。
粥粥的护理学课程实操
舍友们习以为常。由于唇腭裂导致的呼吸道问题,加上人工鼻道比较窄,粥粥只能用嘴巴呼吸,“可能发出一些很讨厌的声音,比如打呼噜,我自己也不喜欢。”好在舍友并不介意,她们深知粥粥呼吸得有多辛苦。
“她们没有因为我这个习惯去讨厌我、议论我。”粥粥很感激。理解的温暖驱散了漫长黑夜的一部分凉意,她沉沉睡去。
她不知道,更大的风雨等在了第二天一早。
APP的提示音一直在响,预览处的消息一条接一条闪现,粥粥睡眼惺忪,点开了图标上的小红点:“我以为是其他护理专业同学们的共鸣。”突然,她一下就清醒了。
眼前,大量恶评正疯了似地涌入,内容不堪入目。随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粥粥始终活在辱骂中。
部分网友私信
讨论集中在她的脸上。由于面部发育问题,粥粥除了缺少鼻骨,眼距也宽于常人。有研究表明,唇腭裂患儿的其他伴发畸形包括手指畸形、眼眶距离过宽、下唇畸形、多囊肾等,有学者统计发生率约为1.1%,也就是说每接生出100个唇腭裂幼儿,就有1个存在多重畸形。很不幸,粥粥就是那1个。
微博上,一些媒体未经她的许可擅自搬运了视频,将内容扭曲为“女生因妈妈吃药导致完全无鼻骨”,将随口的猜测定论为归罪,像一张对母亲的通缉令高高悬挂于热搜榜上,吸引近7000万阅读。
网友赶来口诛笔伐,他们自发分成两个阵营,分别狠狠攻击粥粥母女俩。一方指责“不负责任”的坏母亲,不顾孕期;一方指责“带头网暴母亲”的不孝女。
这才是粥粥的至暗时刻。网友骂她,其实她并没有太多感觉,直到矛头指向母亲,粥粥的情绪崩溃了,控制不住地发抖。“因为无良媒体把我的视频恶意剪辑,我成了带领网友网暴我妈妈的人。”
热搜全榜第21位
当务之急是将视频赶紧撤下,可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
投诉未果,她只好一条条给几家转载的媒体发去私信请求理解,均石沉大海。再私信,一家媒体拉黑了她,红色的标记刺痛了她的眼睛。
拥有话语权的人肆意篡改事实,不实信息的霸凌如黑云压身,密不透风的压迫中,她几乎就要窒息。
她本以为自己已足够坚强,可现在热搜上因她一句话而被万千网友戳着脊梁骨骂的,是她的母亲。在19岁的无力中,她还不知该如何面对。
“妈妈,你在忙吗?”她删了又删,终于发出去这句话。“怎么啦?”半小时后,漆黑的屏幕亮了,母亲的对话框跳了出来。粥粥又不敢回复了。
粥粥不敢回复,从小到大她给母亲带去的坏消息太多了。
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生病住院,做过的大小手术将近十台。第一次手术时她才1岁半,像只小猫那么大。除了唇腭裂,病痛并没有停止对这个小女孩的折磨。
等上了学,她又因为长相被孤立了好多次。初中时,步入青春期的同学们变得爱美,经常讨论一些外表、穿搭之类的话题,通常她都是被排挤在外的。
大多数时候她虽然呼吸不出恶意,却感受得到异样。
班级合照,没有朋友的粥粥站在最边上
外号。每当她转身,许多个外号就在许多个同学的口中窸窸窣窣地响起,伴随着不怀好意的笑和评价,“猪鼻子”已是较为温和的那个。
身高。初中的时候她发育得比较早,是全班同学中最高的那个,也是最被嘲笑的那个,“你们家给你吃了什么啊?怎么比我们都高。”一些男生故意调笑,预设好的答案或许和“猪饲料”有关。
捉弄。一大波人带头孤立她,她受到了一群初中生或许无意识、却是事实上的歧视。一次,趁着课间休息时间她去了趟卫生间,回来的时候凳子、抽屉、书包全是水。粥粥几近崩溃,“我知道是谁做的,可没有办法。”
她赶紧从水里捞出书本,晾干时却也只敢盯着书本,不敢抬头。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却下意识地认为他们嘲笑得没有错:“这好像就是事实。”
走在路上,她低下头脚步加快,余光一刻都不敢放松。路过的人令她紧张,路过的车令她焦虑,连飞过的小鸟仿佛都在窥探她的长相,对她指指点点。
旁人无意的一瞥,在她看来就像在观看动物园里的大象。大象的鼻子强大、优雅,可她的?就连呼吸都是奢侈。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敢去看别人的目光,也生怕给别人添麻烦。生活里危机四伏,一次感冒、一场睡眠、甚至不小心受的一点伤,都是麻烦。
有一次她不小心磕到了墙,不偏不倚正磕在鼻子上。起初她并不在意,伸手摸了一把脸,沾下一手殷红的血,她赶紧仰起头。周围的人立刻把她送去了医院治疗。那是她唯一一次鼻子受伤,也是唯一一次麻烦别人。其他时候她低着头,活得足够小心翼翼。
因为自卑,她错过了几乎所有美好。整个初高中时期找不出她的几张照片,这在出生于自媒体时代的年轻一代中并不多见。
“我的皮肤有点黝黑,学生头,戴眼镜,特别特别丑,不会主动去拍照。”她自嘲,也惋惜,“如果早一点走出来的话,我还能看到18岁之前的我。”
只存在于学生证上的17岁照片
偶尔,这份自卑也保护了她。初二那年赶上2020年口罩期间,口罩疯抢脱销,母亲跑遍全城都买不到,两手空空地回到家,急得不行。
粥粥变戏法似地搬出一堆口罩,说:“我有!”原来,她平日就习惯戴口罩出门,因此囤了不少,没想到竟派上了更大的用场。那段时间走在路上,周围的人都戴着口罩,她忽然觉得轻松。
戴着口罩的粥粥
但轻松毕竟少有。成长的阵痛里她无数次追问父母:我为什么长这样?小时候,父母说是因为她太调皮,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把鼻子摔坏了。她从此变得乖巧,希望鼻子能长好。读书时,异样的眼光如刀子般锋利,比刀子更锋利的还有人心。
她不再相信童话,只想知道真相。
“那时我不知道怀孕了,不小心在感冒后服用了感冒药,导致你可能有这方面的缺陷。”
妈妈无数次重复这个回答,将全部过错包揽在自己身上。在读护理学之前,粥粥对此深信不疑。
她后来才知道,唇腭裂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面部结构融合异常导致的先天畸形,主要与遗传、环境、母体营养或疾病等因素相关。父母均没有该病史,孕期用药有风险也未有直接证实,也存在基因突变的可能性。
可母亲,始终只怪自己。
粥粥小时候
不只母亲,对于这家人而言最现实、最绕不开的始终是粥粥的鼻子,那个占据面部正中的地方。为了她,父母寻遍了方法。
父母带她前后三次手术,第一次手术让她得以呼吸,而第二次、第三次都在为美观而努力。
成长之中,尽管手术可以改善容貌,低头可以逃避霸凌,但它们造成的伤害始终无法避免。
因为生病,她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以对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压,这只能压缩学习时间。而每次唇腭裂手术都要进行8-10小时左右的全麻,后遗症是记忆力大幅衰退,就连最基础的背书都成了最吃力的难题。
好在,这些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其他人手眼翻飞地高效学习,粥粥却只得用“笨办法”,将要背的课文老老实实抄下来,边抄边读、边记边抄,背不下来又回过头再抄一遍、再背一遍。她知道无论读书还是生活,想要取得好的结果就要尽量努力。而像她这样有缺陷的人,得要拼命努力才行。
也有一些问题,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解决。在被霸凌最盛的初中时期,厌学情绪一度成了主导。在最痛苦的时候,是母亲将她带出了学校。
只是逛公园。母女二人在小小的公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坐在长椅上聊天,躲在树荫下大笑。那天是那么的炎热,粥粥吃着喜欢的糖,耳边并没有预想中的大道理,只有鸟叫虫鸣和克制的关心。“这已经是很开心的事了。”心里受过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她又一次活了过来。
粥粥拍摄
重振旗鼓后,升学考试中她考上了职高的重点班。
好景不长。新学校里恶意卷土重来,身边人对外貌的审视愈发冰冷苛刻,女孩一次次自卑落泪,成绩一点点下滑,逐渐自闭起来。
她甚至差点拿不到毕业证,被班主任断言“你不是读书这块料。”隐晦地劝她尽快跟着学校的安排去实习,别再寄希望于读书。按照职高的职业教育安排,实习通常被视为课程的一部分,如果不去学校安排的地方实习,很有可能无法顺利毕业。
外貌的缺陷一直都是粥粥前进的动力,也是前进的障碍,而现在,这个障碍又一次要把她的人生之路斩断。她好累,真的想要放弃了。
像是察觉了什么,妈妈一次次在校门口徘徊,借着送吃的名义拉着粥粥聊天,温柔的陪伴滋润了她这朵伤痕累累的花。
粥粥拍摄
“你怎么不问我学得怎么样?”粥粥用力扯出一抹笑。
“开心、尽力,就好了。”母亲笑着回答。
那一刻她才突然意识到,她还想读书,还想做更多的事情。如果这次放弃,她怕自己再也没有勇气。第一次,她拒绝了别人强加给她的要求,得以留下来重新分班。
在那个被无数人称为人生中最大转折点的高三,粥粥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志气和梦想,真心实意地做出选择。
人生的转折,从这一刻开始了。
分班后,忙碌的新班主任十分关注她,多次挤出午休时间开导她。她遇到了很好的同学,感受了最平凡却极少降临的友情。一年之后,她考入心仪的大学,攻读护理专业。
她终于重获新生,不是创造了巨大的爽文式的成功,而是正视了遍历崎岖却仍想去爱的自己。
在此之前,最危险的关头走了一遭又一遭,最恐怖的谩骂来了一遍又一遍,无数次的崩溃、流泪,她咬牙挺过,偏偏重拿轻放。很少对母亲提起,只会在打屁股针的时候忍不住撒娇:“好痛啊!”
母亲笑着安抚她,眼睛却红了。她也回望着母亲,那是她坚定内心、直面好坏的力量所在。
时至今日,母亲仍在为她四处奔波。最近一次手术来得突然,一家人都措手不及。
那天,早上才她刚刚住进医院,下午就被紧急安排了手术。躺在病床上她随口说了句:“好想吃菠萝啊!”
“这里没有。你在这儿,我回家拿点东西。”母亲回答后便匆匆离开,粥粥没有怀疑。
往日,母亲从家里来回医院一趟只要一个多小时,可过了常规的往返时间,手术马上开始,母亲仍不见身影。时间一点点流逝,粥粥愈发不安。
时间到了。无助的粥粥被搬上手术车,推往手术室,就在路过电梯的那一秒,电梯门开了,气喘吁吁的母亲快步冲出,手里提着5个黄澄澄的大菠萝。
原来离开医院后,母亲几乎跑遍了小城,这才将其买回。吃下几片菠萝后,粥粥安心上了手术台。
她明白,妈妈想让她吃到喜欢的东西,在一个可以做主的环境里安心,放松心情。
事实上,她已经放松了。
鼻子的呼吸功能在第一次手术时已经重建,而生命的呼吸功能只有她自己可以建立。
考上长沙的大学后,粥粥第一次独自离开父母和家乡,如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选择护理专业,“既是父母的选择,也是因为我从小患有这个疾病,肯定想通过从事医学专业,去帮助更多的人。”
像粥粥这类特殊面容的人群通常由于自卑、避免伤害等原因,鲜少公然暴露在大众面前。既然她从泥淖走出,就想要帮助更多人:“希望一些特殊人群被越来越多人能看见、重视,把我们当成普通人一样看待。”
由此,她直视镜头,拍下照片和短视频,发在网上接受大众的审视。
平日用功读书,闲暇或假期她就去兼职,“平时发传单,假期就去‘打螺丝’。”她开了个玩笑,“就是进厂,当寒暑工,做汽修零件。”
零工的待遇不高,但她很满足:“三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对我来说很好了。”
大学的护理学课程
最近一次放假回老家,她找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兼职。
粥粥的脸成为了顾客进入那家超市时最先看到的东西,她试图去适应以最本来的面容面对一切眼光,这在过去她想都不敢想。
村乡的顾客以老年群体居多,喜欢抓着人唠嗑,对她一视同仁,治好了她的容貌焦虑。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她得以感知生活的底色。
粥粥在收银岗位
上班的那一个月,她每天早上5:30到岗,和几个员工们合力清理出卖相不好、但还可以食用的水果,放在“特价水果区”以低价出售,6点一营业,老爷爷、老奶奶们早已等候良久。
那些年轻人看都不看一眼的廉价商品很快就会被抢光。离开学校的象牙塔,她看到了普罗大众的节俭与不易,“更能理解父母对我的托举付出了多少。”
收银员的日薪一天只有几十块,她将赚到的钱中的一部分用于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一部分在节日时给母亲发去红包,还有一部分捐给公益。
捐给公益,这是从高中起养成的习惯。她无意中刷到有一个为唇腭裂儿童筹集医疗费的公益项目,感同身受,就从生活费里省吃俭用,定期往里面捐钱。
“我捐款的这个公益项目,每次有了进展就会弹出消息,每次弹出来我就去捐一笔。”学生时代每周的生活费只有100块,她每次都会捐出20块,到现在已经持续了3年多。
最近这个数额涨了,“从‘昂贵’的20块涨到了30块。”这是她自己通过劳动挣到的钱,更贵重也更不吝啬,“希望自己多出一份力。”
这样想来,或许一些平台的存在、媒体的发声,有时候也是有价值的。
粥粥想了想,还是回复了母亲的那条信息。
“我想跟你说一件事……”粥粥解释了来龙去脉,懊悔不已,“他们都是乱讲,不听我解释,我不想因为这个事情让家人受到伤害。”
“(这些新闻说的)都是你吗?”母亲只关心女儿。
“对。现在有媒体找我了,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这类特殊面容的人),所以我想提前和你说一下。”粥粥想要独自面对,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母亲,“我怕你看见(恶评)会伤心。”
“传递正能量是可以。”母亲回复,“让跟你一样的人都可以像你一样生活得特别好,跟正常人没区别。”
粥粥与母亲的聊天记录
母亲的力挺成全了她的独立,她的自信增加了母亲的豁达。粥粥不再依靠任何人的垂青,却并不觉得孤单。她出现在直播镜头前,以最真实的生命力打破了最后一堵信息墙的霸凌。她的笑容大方可爱,过往的沉重轻轻飘落。
阳光射穿乌云,她便摘下口罩,直面太阳和阳光下的所有打量,自由呼吸。在铺天盖地的恶评拂面之前,“鼻梁”已经生长。
在粥粥的家乡湖南永州,有一种举世罕见的性别文字“江永女书”。这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女性文字,记录了在那个普遍认为女性只用干活、不用读书的旧社会里,一些底层女性们有了向上的想法,她们坚信“男人可以做君子,女人也可以做君子女”,独创出女性文字“女书”反抗禁锢,向世人展示女性的独立、向上、自强和互助。
粥粥专程去过江永县女书博物馆,她被眼前的女性文字深深震撼了。从女书中,她感受到了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女性力量,同样的力量也流动在她和母亲之间。现在,她可以继续向上走了:“女性独立天地宽。”
而那些未知的生活中要注意的事,粥粥想了想,“尽量不要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