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外到多元,探路者的转型,是馅饼还是陷阱?

500

在国内户外运动市场尚未被国际大牌瓜分的过去,探路者是很多人人生中的第一件冲锋衣,第一顶户外帐篷。

1999年,盛发强、王静夫妇怀揣着对户外领域的敏锐洞察和无限热忱,在北京香山脚下的小平房里,创立了探路者。此后,探路者发展迅猛,规模迅速突破千万级别。2007年,探路者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生产商”,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2009年,探路者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户外运动第一股”,一时风光无限。

上市后的探路者乘胜追击,营收和净利润一路高歌猛进。到2015年,探路者营收一度达到 38.1亿元,同年,公司总市值也达到了207亿元的顶峰,成为户外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产品涵盖户外服装、户外功能鞋和户外装备等多个系列,线下门店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场和商业街,是消费者选购户外用品的首选品牌之一。

500

掉队户外赛道之谜

谁也没有料到,曾经辉煌的探路者会陷入如今的困境。在短短几年间,探路者的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滑,股价也一落千丈,曾经的户外王者光环逐渐黯淡。而这背后,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多元化“陷阱”

2015年,在“生态化反”概念的影响下,探路者掌舵人盛发强提出了围绕户外、旅行、体育三大板块打造生态圈的宏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核心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商业生态系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探路者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并购行动。先后入股了Asiatravel、绿野网、极之美和易游天下等多家旅游服务公司,试图打通线上线下渠道,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

然而,现实却给了探路者沉重的一击。这些新业务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收益,反而成为了公司业绩的沉重包袱。2017年,多个并购项目业绩不达标,探路者不得不计提近2亿元的商誉减值,账面商誉从前年的近3亿骤降至不足1亿。这一减值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得公司的净利润大幅下降,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500

(二)市场竞争冲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户外运动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发展趋势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户外品牌纷纷加码中国市场,它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同时,国内的新消费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以创新的产品设计、个性化的服务和灵活的营销策略,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路者逐渐失去了先发优势。与国际品牌相比,探路者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户外产品的需求。而新消费品牌则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迅速抓住了市场机会,推出了一系列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对探路者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的挤压。

(三)经营策略失误

2017年中期,探路者请来了乐视体育前CMO强炜担任总裁。强炜延续了乐视系此前的运营思路,采取了大手笔投放广告的营销策略,仅这一项支出就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57%。然而,高额的营销费用并未带来相应的回报,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显著增长,市场份额也没有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探路者的旅行业务也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情况。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行业监管加强以及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旅行业务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广告投入无回报和旅行业务下滑的双重打击下,探路者陷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这一亏损不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

跨界”是馅饼还是陷阱?

在经历了户外赛道的挫折后,探路者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试图通过跨界转型来实现企业的重生。

(一)芯片领域的布局与挑战

在业绩持续下滑的压力下,探路者于2021年开启了跨界转型之路,将目光投向了芯片领域。当年9月,探路者以2.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北京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正式踏入芯片产业。北京芯能成立于2019年,主营业务为LED显示驱动IC设计和大型显示屏用 Mini LED 产品的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外市场。

此后,探路者不断完善芯片业务布局。旗下的G2 Touch专注于触控芯片设计研发和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掌握On-Cell单层触控技术且形成规模化销售的显示触控芯片设计企业;北京芯能则专注于Mini LED显示驱动 IC(AM方式)设计研发及模组解决方案,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直显+背光 Mini LED主动式显示驱动芯片产品的公司;江苏鼎茂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芯片封测服务,完成了从IC设计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链布局。

从业绩数据来看,探路者的芯片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增长。2024年度,公司芯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230.84万元,同比增长66.56%,归母净利润3,203.32万元,同比增长183.30%,归母净利润占集团合并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 30.04%。2024年前三季度,芯片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5.4%,芯片业务贡献利润2,425万元,占比23.8%。

500

然而,芯片业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研发方面,芯片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创新,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探路者虽然在收购时获得了一定的技术和专利,但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市场竞争方面,芯片市场竞争激烈,国际芯片巨头如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也有众多企业在争夺剩余的市场空间,探路者作为后来者,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业务整合也是一大挑战,芯片业务与探路者原有的户外业务在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实现有效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是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外骨骼机器人的开拓与困境

除了芯片业务,探路者还将目光投向了外骨骼机器人领域。

2025年3月,探路者引入航空航天级精密制造技术,将外骨骼机器人的关节响应精度提升至0.1度,复杂地形步态稳定性较前代提高40%;4月新增“疲劳度自适应调节”功能,通过实时监测肌肉电信号动态调整助力强度。

另外,探路者还和迈宝智能联合研发的下肢外骨骼,从材料、结构到控制系统全面实现自主可控,采用基于人因功效学的仿生结构设计,集成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和智能化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人机交互智能识别。

这款外骨骼机器人拥有行走辅助、上山蹬地辅助和下坡支撑缓冲三大核心功能,能够自主识别用户的行走、上下台阶、上山下坡等各种人体运动状态,并根据不同的动作模式自动切换助力模式,在确保用户安全的情况下,提供稳定、舒适的助力体验。

虽然从市场空间来看,中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爆发期。据光大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市场规模约18亿元,预计 2030年将突破120亿元,年复合增长28%。其中,户外辅助场景是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运动康复、工业辅助和极限运动等场景对外骨骼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探路者选择轻量化户外辅助作为切入点,推出2.5 - 2.8公斤的碳纤维外骨骼,主打“行走辅助、上山蹬地助力、下坡缓冲”三大功能,避开了医疗领域的高价竞争,同时与工业级产品形成差异化。

但外骨骼机器人业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迭代风险是其一,外骨骼行业技术迭代周期约2年,需持续投入研发,若无法在电池续航、防水性能等方面突破,可能被竞品超越。政策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医疗外骨骼需通过医疗器械认证,周期长达2 - 3年,工业外骨骼的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影响市场推广。成本控制压力同样较大,碳纤维材料价格波动较大,若规模化生产不及预期,单位成本可能上升10% - 15%。

结语: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探路者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拼搏、挫折与重生的传奇。从香山脚下的创业小厂,到户外行业的领军企业,再到面临困境时的艰难转型,探路者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在挑战中成长。

在户外业务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都要求探路者持续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品牌优势。在芯片业务领域,技术的飞速迭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巨额的资金投入,都是探路者必须跨越的障碍。

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尽管面临技术迭代、政策不确定性和成本控制等压力,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养老护理、工业辅助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探路者凭借其在户外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积累,以及与迈宝智能等企业的合作,有望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转型之路充满艰辛,但也充满希望,我们期待探路者能够在新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业务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再次书写辉煌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