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为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500

在美国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之际,香港科技大学5月23日发表声明,欢迎这些国际生加入港科大,并表示为哈佛大学学生提供无条件入学、简化入学程序和学术支持。

然后,就有人也鼓吹中国的清华、北大,也要“和国际接轨”,接纳这些哈佛的转学生。

我们辛辛苦苦维护的高考公平,难道要被某些“专家”(查了,其实是个学商而已)几句话就推翻?那些没参加过高考的人,凭什么能直接进清北?这背后到底是真为教育着想,还是暗藏私货?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事儿说清楚。

清华、北大是中国的顶尖学府,每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培养人才。每个考上清北的学生,背后都是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血汗。2023年清华在各省录取线平均690分以上,有些省份甚至突破700分大关。这样的机会,全国每年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学子能抓住。可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只要“转学”就能进清北,这不是明摆着抢老百姓孩子的机会吗?

清北每年每个学生享受的财政补贴高达数万元,这些钱来自公帑。如果让没参加高考的留学生“空降”进来,等于用全国老百姓的钱给少数人开绿灯。这跟当年某些高校“点招”富家子弟的操作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哈佛的中国本科生总共才53人,其中有多少是靠真才实学考进去的?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

国内高校转学有多难?教育部明文规定:学生转学必须高考成绩不低于转入学校当年录取线,且只能从高分院校转低分院校。就连清华校内转专业都被人骂“不公平”,更何况跨校转学?举个例子,要是清华淘汰了一个学生,这人连普通一本都转不进去,只能重新高考。这时候某些人却想让哈佛学生“特事特办”,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某些人总爱吹捧西方教育制度先进,可他们敢不敢揭开哈佛的遮羞布?美国私立大学早就成了权贵的游戏场。捐栋楼就能上名校的丑闻还少吗?比如某中国富豪给哈佛捐了1500万美元,儿子立刻拿到录取通知书。这种用钱砸出来的“优秀生”,配和咱们寒门学子比?

特朗普政府这次禁招哈佛国际生,表面看是政治斗争,实际也暴露出美国大学的问题。哈佛被指控“支持恐怖主义”或许是借口,但其长期依赖富豪捐款、搞特权录取早已不是秘密。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有多少是真人才?又有多少是“镀金混文凭”的?

邓文迪的前老公默多克旗下的《纽约邮报》爆料,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录取有一个“Z名单”,那些成绩不佳但有巨额捐赠或权贵背景的学生,入选该名单后即录取。美国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对哈佛大学的起诉书显示,该名单可以最早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初,2002年时有20名学生进入“Z名单”,随后逐年攀升,近年来每年约有50至60名学生入选“Z名单”。为了保持哈佛的高学术声望,Z名单的学生在哈佛的本科生新生统计报告中不会被统计,因为这些学生普遍SAT分数较低,会拉低哈佛大学的排名。哈佛大学校方人员对此回应称,“Z名单”哈佛大学带来了三百多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中国高考再难,至少给穷孩子留了条路。云南大山里的孩子靠700分上清华的故事,美国人听得懂吗?要是照搬美国那套转学制度,有钱人随便改个国籍就能免试进清北,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怎么拼?这不正是某些人想要的“教育分层”吗?

南方周末的文章看似在讨论“转学制度”,实则夹带私货。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高校不是不想收人才,而是必须守住公平底线。

教育部近年来重拳出击:严打高考移民、取消不合理加分、整治“国际生免试”乱象。2021年清华降低外籍门槛引发众怒后,教育部立即叫停违规操作。这些努力岂能被一句“与国际接轨”轻易否定?

某些人总把西方标准当真理,却忘了教育的根在本国土壤。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建起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靠的不是模仿哈佛,而是坚持“公平优先”。

美国大学转学灵活的背后,是高达30%的本科淘汰率,这在中国可能吗?我们的家长能接受孩子交着学费却被名校踢出门吗?更别提美国大学学费动辄几十万,普通家庭根本读不起。这种所谓的“宽进严出”,在任何国家,都只不过是“富人游戏”。

北大保安考上研究生的故事,为什么能感动国人?因为这就是中国教育的魅力——给努力者希望。疫情期间,山区女孩在悬崖边找信号上网课,最终考上名校,这样的奇迹西方有吗?我们的制度或许不完美,但至少让每个孩子相信: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南方周末》上这篇文章的提议,看似“高大上”,实则脱离国情。中国的清北,是十四亿人的清北,不是少数精英的私立俱乐部。今天为几个哈佛生开绿灯,明天就会有更多人打着“国际化”旗号破坏规则。别忘了,老百姓的孩子为了考清北,凌晨五点的路灯见过,成堆的卷子写过,父母的积蓄掏空过。他们不需要“国际接轨”的空中楼阁,只求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中国的红线,谁碰谁就是在动摇国本。那些鼓吹“接轨西方”的人,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您的孩子寒窗十二年,却被一个没有参加高考的“转学生”挤掉名额,您甘心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