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注定是一个日渐式微的职业

虽然国家很重视,农民群众确实很需要,但是农技推广注定是一个日渐式微的职业。

原因有很多,仅说其三:

一、服务功能越来越弱化。

农技推广是最需要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是最需要实践历练的,绝对不是你书读的好、有了学历高就可以了的。当前,60、70后农技人员正在逐渐退出工作岗位,这个年代的农技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对农业有最起码的了解,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后,很快就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农技员。我认识的60、70后的农技人员中,有些老同志对农业有很深的感情,把农技推广当做事业干,拿着微薄的工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从事了一辈子的农技推广工作。“远看像是挖煤炭的,近看像是要饭的”说的就是这辈人。60、70后退出后,80、90后正在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是,80、90后大多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没有接触过农业,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也从没有种过地,即使经过了专业知识培训也不会种地,又怎么能够指导农民种地?大有“小徒弟教老师傅”、“不种地的教会种地的种地”的尴尬;另外,这些年轻人对农业、农村、农民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有些不仅没有感情甚至还很抵触,只不过把农技推广当做一个赚取工资的职业罢了,因此,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脚不踩泥巴、光会拍照的农技员。要这样的农技员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这么说,可能有人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农技人员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让他们种地不就好了吗?且不论他们愿意不愿意、领导同意不同意,按照现在的管理制度,农技人员利用工作时间去种地,纪委这关就过不了。

二、职称这个指挥棒指错了方向

职称就是农技人员的指挥棒,它往哪个方向指,农技人员就往哪个方向努力。现有的职称评价指标主要是荣誉、论文论著、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可是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农技服务是什么?是进田间钻大棚传播先进科技,是要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相当于是架设在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之间的一座桥梁。但是这些实打实的工作与荣誉没有必然联系的,不是你干的好、农民群众欢迎你,你就可以获得荣誉的,实际上还有可能恰恰相反;也是与论文、发明、成果没有必然联系的,因此,实际的工作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里是无法量化的,也无法在职称评价里出现的。这就出现了一个怪象,高职称的农技员不一定技术水平高,水平高的农技员不一定职称高。

另外,农技人员一没有试验室二没有科研经费三没有试验田的三无,哪里来的科研成果?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里,卷尺还是农技员手中最常用的现代化工具,显微镜、生物培养箱等毕业时说了再见就再也没见,干工作还在用眼瞅用手试凭感觉,你相信吗?即便不问成果出处?或者确有高人有了成果,要想申报科技进步奖、农牧渔业业丰收奖,也是和农业大学、农科院的专业科研人员同一个平台竞争,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只能跟在后面吃土罢了。因此,农技人员又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说你是一个科研人员吧,有了专利、成果又不能和科研人员一样进行成果转化?说你不是科研人员吧,还需要科研成果。

三、社会地位低下

农技员本质上是一个传授农业技术的老师,并且教的是老师没有教好的学生,更不好教;课堂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田间地头、在大棚里果园里;不但要会讲,用农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技术讲明白,还要会干,会种示范田,“好话千遍万遍,不如做给农民看”。由此可以看出,农技员的重要性也不低,工作更加辛苦。但是,和老师相比,社会地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基层农技员但凡有点关系的门路的,虽然编制在农技推广系统但又有是几个干农技推广的?工作又苦又累,又没有社会地位,谁还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我干了半辈子农技推广,真心希望这份工作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心,不希望他消亡下去。但是,如此尴尬职业又怎么能长久下去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