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动营收增超35%,比亚迪却横刀入局,两轮车开启终极混战

最近,比亚迪带着“刀片电池”跨界而来,雅迪、爱玛加速海外扩张,而小牛电动则用“汽车级技术下放”死守高端阵地。在这场由技术、渠道与生态构建的混战中,最新一季的行业数据,已然成为观察未来格局的关键切片。

在此背景下,小牛电动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35.1%,亏损收窄29.1%,看似逆势突围。然而,高端化争议未消、成本压力加剧、新竞争者虎视眈眈,小牛的复苏之路仍充满变数。

500

营收增长与市场扩张,高端化战略的短期胜利

小牛电动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6.82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大幅增长35.1%。不过,毛利率有所下滑,从上年同期的18.9%降至17.3%。

在盈利方面,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明显收窄,净亏损388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5480万元减少了1600万元;调整后的净亏损也从4850万元降至3140万元。

销量方面,小牛电动Q1电动滑板车销量达203,313辆,同比增长57.4%。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销量为183,065辆,同比增长66.2%;海外市场销量则为20,248辆,同比增长6.4%,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小牛电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发力。在渠道建设上,小牛积极推进渠道下沉与门店扩张战略。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国加盟店数量已达4,119家;国际销售网络不断拓展,拥有57个经销商,业务覆盖53个国家。

产品策略上,小牛注重产品线多元化。全新高端旗舰车型NXT系列率先搭载汽车级毫米波雷达,配备BSD盲区监测和RCW后碰撞预警系统,大幅提升骑行安全性能,树立了行业新标杆;Umax系列则凭借科技灯光系统突出安全卖点,有效提升了高端车型的溢价能力。

市场布局上,海外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全球203,313台的销量较去年同期跃升57%,其中中国市场贡献183,065台,同比激增66%,海外市场以20,248台的成绩持续深耕。

在市场竞争格局中,雅迪、爱玛等传统品牌凭借低价策略占据大众市场主导地位,而小牛电动以3000元以上的均价坚守高端市场,差异化竞争已初见成效。

不过,随着传统品牌加速技术迭代,例如雅迪推出TTFAR增程系统,小牛电动仍需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夯实“护城河”。

盈利困境与高端化争议,增长背后的隐忧

拉长时间来看,小牛电动的业绩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态势。2024年,小牛电动实现营业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24%,归母净亏损1.9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收窄28.93%,但毛利率降至15.17%,较上一年下降6.35个百分点。

回溯过往,2020-2023年,小牛电动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44亿元、37.05亿元、31.69亿元、26.5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1.69亿元、2021年的2.26亿元,转为2022年的-4946.29万元,2023年更是扩大至-2.72亿元;毛利率也从2020年的22.88%逐步下滑,2021-2023年分别为21.94%、21.13%、21.52%。

这样的业绩轨迹暴露出小牛电动的发展隐忧。尽管2024年实现营收增长,但与此前两年连续的营收缩水形成鲜明对比。

自2022年由盈转亏后,小牛电动已深陷亏损泥潭长达三年。与2021年的“高光时刻”相比,当年37.05亿元的营收和2.26亿元的净利润,与如今的业绩形成巨大落差。

曾经凭借高端定位站稳市场的小牛电动,也在业绩压力下调整策略。2019年,其电动滑板车单车收入高达4928元,远超市场上多数两千元左右的产品,被视为行业“高端代表”。

然而,此后产品平均单价持续走低,2021年降至3569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3323元,到2024年已低至3203元,通过降价“以价换量”的意图十分明显。

综合来看,小牛电动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尽管在渠道拓展、产品创新等方面有所发力,短期数据呈现向好趋势,但长期存在的亏损问题、毛利率下滑以及产品高端定位与价格策略的矛盾,都在制约其发展。

比亚迪入局,技术革命下的生存之战

在城市通勤与短途出行场景中,电动车早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标配,但续航焦虑始终是用户的核心痛点。

近日,比亚迪在深圳举办的 “两三轮电池全系产品发布会” 引发行业震动。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比亚迪首次将核心技术 “刀片电池” 下放至两轮车领域,其中专为两三轮车定制的 “微型刀片电池” 成为最大亮点。

通过结构创新,该电池体积缩小 40%,能量密度提升至 200Wh/kg,在延续汽车级安全标准的同时,为长续航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价格层面,规模化效应有望使搭载高端锂电的车型成本下降 30%,这将迫使传统品牌从 “低价竞争” 转向 “技术竞争”,加速产品迭代。

而 500 公里续航的突破则打破了城际通勤的边界 —— 未来电动车不仅限于市内代步,更可满足跨城短途出行需求,铅酸电池的市场空间或将进一步被挤压。

随着微型刀片电池的规模化应用,两轮车市场有望迎来类似 “油改电” 的技术革命,而三轮车领域的技术升级更将助力城乡物流降本增效。当 “一月一充” 成为日常,续航瓶颈将不再是出行障碍。

面对持续加速的技术迭代和跨界巨头的竞争压力,小牛电动短期内需加快电池技术迭代速度,中长期则可能需要调整战略:或深耕高端智能化赛道,以差异化巩固优势;或推出子品牌切入大众市场,避免与比亚迪等巨头正面竞争。

比亚迪 “微型刀片电池” 的入局,标志着两轮车行业正式进入 “长续航 + 低成本” 的技术竞争新阶段。小牛电动作为高端市场代表,在跨界巨头的冲击下,需在技术升级与战略转型中找到新平衡点,否则可能面临高端市场份额被挤压、大众市场又难以突破的双重挑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