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战者"到"出走者":裂变中的帝国——四个俄罗斯的文明困境

从"参战者"到"出走者":现代俄罗斯的四个世界

俄罗斯民意研究中心(ВЦИОМ)与政治咨询机构"明琴科集团"近日发布题为《四个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背景下政治受众细分模型的实证检验》的研究报告,首次以官方背景研究机构身份承认俄社会对特别军事行动(СВО)存在显著分化。这项基于2023-2024年全俄网络调查(每次1600名受访者)的研究,勾勒出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四幅政治肖像。

解构社会的五维棱镜

研究者通过五个维度切割社会肌理:对特别军事行动立场、移民倾向、心理状态("内部移民"现象)、价值取向(亲西方/主权优先)、经济状况变化。由此形成的四类群体构成当代俄罗斯的"平行宇宙":

 

 500

 

1. 出走俄罗斯(12-15%)

18-34岁高学历都市精英构成的"离心群体",正在用脚投票解构俄罗斯的未来图景。研究揭示其双轨生存策略:14%实际离境者与86%"内部移民者"形成动态平衡,后者通过退出公共话语空间构筑精神防空洞。这个群体对全球化价值的坚守(89%支持人权高于主权),或将加速俄罗斯与西方文明的技术代差。

2. 首都俄罗斯(25-29%)

以35-44岁都市中产为主体的"沉默大多数",在莫斯科等超级都市构建起精致的生存主义哲学。他们用消费主义对冲政治焦虑,既订阅官方媒体也浏览独立信源,形成独特的认知拼图。这种"适应性冷漠"折射出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残余:83%反对战争却回避公开表达,成为体制既批判又依赖的摇摆票仓。

3. 深层俄罗斯(37-41%)

45岁以上小镇老年人与公职人员组成的"稳定基本盘",将特别军事行动视为延续苏联叙事的国家义务。其生存智慧源自集体记忆:68%认为"现在仍比90年代好",将物价上涨视为卫国战争的现代回响。作为国家媒体忠实受众,他们构成政权合法性叙事的社会共鸣箱。

4. 战争俄罗斯(17-19%)

由前线家庭、志愿者与边境居民组成的"新动员阶层",45岁以上男性占比突出。这个将个人命运与军事行动深度绑定的群体,正以"战时爱国主义"重塑社会价值排序。其三大行为特征值得注意:主动参与军事后勤(92%)、排斥任何反战言论(100%)、要求采取更激进军事手段(74%),已然成为推动政策鹰派化的压力集团。

分裂社会的政治力学

该研究的范式突破在于,首次官方背景研究承认:特别军事行动非但未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动员,反而催化了价值鸿沟。四个群体间存在三重断裂带:

1、代际战争:青年出走潮与老年主战派形成人口结构剪刀差,据俄联邦统计局数据,2023年25-34岁人口净流失达历史峰值;

2、空间割裂:大都市自由主义飞地与地方保守主义堡垒的认知时差,已从文化差异升级为制度认同危机;

3、经济悖论:战争经济催生的军事-工业复合体(24%GDP占比)与民生部门(通胀率7.4%)正在制造两个价格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战争俄罗斯"的崛起正在改写传统政治生态。这个掌握军事话语权的新兴阶层,通过"胜利叙事"(76%支持扩大征兵)与"牺牲道德"(68%支持削减民生开支)构建起独特的合法性逻辑,其与克里姆林宫的微妙博弈或将决定特别军事行动的最终形态。

未完成的民族重塑

当研究者将"内部移民"(即心理疏离者)纳入统计框架,实际上承认了俄罗斯正在经历静默的价值内战。这种用方法论创新揭示的社会真相,或许比数据本身更具冲击力——在官方宣称81%支持率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认知光谱。

这种分化对俄政权构成双重挑战:既要维系"深层俄罗斯"的传统支持,又需消化"战争俄罗斯"的激进诉求,同时防范"出走俄罗斯"的智力流失。而"首都俄罗斯"的持续沉默,恰似悬在帝国穹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经济压力突破临界点(2024年实际收入下降3.1%),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或将展现惊人的政治能效。

在这个意义上,四个俄罗斯的寓言,实则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病理切片。当战争不再是"政治的延续",而成为重构民族认同的手术刀时,俄罗斯正在经历的,或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明内战。

战争经济的双重绞索

当克里姆林宫宣布2023年军费开支占GDP比例突破6.7%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数字背后的结构性危机。在乌拉尔机械制造厂,55岁的车床工人伊万诺夫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工资单:基本工资从2021年的4.2万卢布增至现在的7.8万卢布,但购买力却下降37%。"给军队生产的装甲车零件越多,超市里的香肠就越贵",这个黑色幽默正在成为"腹地俄罗斯"的普遍困境。

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畸形繁荣,制造出两个背道而驰的经济时空:

军备时空:乌拉尔车辆厂三班倒运转,工人时薪较民用机械厂高出210%,但必须签署"战时保密协议"禁止讨论生产细节;

民生时空:莫斯科连锁超市"十字路口"的进口奶酪价格较2021年上涨540%,国产替代商品质量投诉量同比激增78%;

平行货币体系:军工企业员工通过"胜利债券"获取额外收入(年化收益率14.5%),而普通民众储蓄正以年均9.3%速度被通胀吞噬。

这种割裂在"战争俄罗斯"与"出走俄罗斯"间制造出诡异的价值对流:顿涅茨克前线士兵每月21万卢布津贴,足够资助其弟妹在第比利斯攻读IT学位;而基洛夫州农庄青年的编程收入,正通过加密货币渠道转化为前线的无人机配件。当俄罗斯央行报告2023年个人跨境汇款激增286%时,这种黑色经济循环正在解构官方的"经济堡垒"叙事。

 

代际战争的幽灵

俄罗斯联邦统计局2024年《人口结构白皮书》揭示了更深的危机:在25-34岁黄金劳动年龄群体中,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男性缺口已达47万人。这种"智力掏空"效应在三个维度发酵:

教育断层: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2023级新生中,数学奥林匹克奖牌获得者占比从2021年的31%暴跌至9%;

技术代差:军工联合体的CAD设计软件仍以2014版SolidWorks为主,而"出走俄罗斯"群体使用的AI辅助设计平台已迭代至第三代;

文化断层:在VKontakte社交平台,00后用户关于"苏联怀旧"话题的参与度较95后下降73%,形成明显的代际认知悬崖。

这种裂痕在兵役制度中尤为尖锐。当国防部宣布将大学生延期入伍特权缩减40%时,"首都俄罗斯"家长群体在Change.org发起联署,72小时内收集到28万个反对签名。而"战争俄罗斯"的Telegram频道"钢铁洪流"同步发起反制行动,指控这些家庭"背叛战士的血",代际冲突从价值争论升级为生存权博弈。

 

帝国缝合线的崩解

在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一场关于双语教育的争议暴露出更深层的文明危机。当地议会提议将鞑靼语教学时长增加至40%,立即遭到"战争俄罗斯"阵营的激烈反对。这种央地矛盾在四个俄罗斯框架下呈现复杂光谱:

"首都俄罗斯":89%支持文化多样性,但其中63%同时反对联邦制改革;

"深层俄罗斯":76%坚持俄语唯一官方语言地位,将其视为"主权红线";

"战争俄罗斯":94%支持强制同化政策,要求立法禁止"非爱国教育";

"出走俄罗斯":82%主张文化自治,但其中58%已不再关心俄境内议题。

这种认知分裂正在动摇俄罗斯联邦的根基。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在格罗兹尼的演讲颇具象征意义:"我们为俄罗斯母亲流血,但俄罗斯母亲有多少张面孔?"当图瓦共和国的应征率(每万人97.3名)十倍于圣彼得堡(每万人9.1名),"共同命运体"叙事正遭遇严峻挑战。

 

克里姆林宫的三体难题

面对四分五裂的社会图景,权力中枢的应对策略呈现出矛盾性:

对"深层俄罗斯":通过养老金指数化(2024年上调7.2%)和国营频道怀旧叙事(苏联题材电视剧增加43%)维持基本盘;

对"战争俄罗斯":立法赋予退伍军人超级公民权(优先住房分配、子女教育特权),同时默许军事博客扩大舆论影响力;

对"出走俄罗斯":实施"人才反流失计划",包括境外收入免税政策,但同步强化数字铁幕(VPN使用罚款提升至50万卢布)。

这种精分式治理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显露无遗:总统经济顾问别洛乌索夫强调"必须改善商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联邦安全局同日突袭了12家科技公司,指控其"非法传输敏感数据"。这种政策摇摆正在加速社会解构——正如莫斯科大学社会学教授彼得罗夫所言:"当局试图同时扮演战争总指挥和全球化参与者,最终可能成为两个世界的弃儿。"

 

文明十字路口的俄罗斯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四个俄罗斯的裂痕本质上是三种现代性方案的冲突:

军事现代性(战争俄罗斯):通过暴力重构国际秩序,以安全逻辑统摄发展;

技术现代性(出走俄罗斯):依托全球知识网络实现个体突围,用数字游民身份消解国家认同;

记忆现代性(深层俄罗斯):将苏联怀旧转化为主权意识形态,以稳定崇拜对抗变革压力。

而"首都俄罗斯"的持续坍缩,预示着第四种可能——在2024年地方选举中,17个百万人口城市出现独立候选人得票率突破25%的现象,这些政治素人多主张"市政自治主义"。当喀山市长候选人萨芬娜提出"城市联邦制"构想时,某种后国家时代的治理实验已悄然萌芽。

 

在这场地缘政治与文明形态的复合危机中,俄罗斯正经历着比1917年更深刻的转型。四个世界的居民或许终将明白:在核时代,真正的内战不必诉诸枪炮,当人们停止对话的那一刻,精神的国土便已开始破碎。而重建文明共识的难度,可能远超夺取十个哈尔科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