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印度和英国签订自贸协定,这背后有哪些隐情和动因?
图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2025年5月6日,英国和印度宣布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英国首相斯塔默称英印达成了一份“里程碑式”的协定,印度总理莫迪则肯定该协定“雄心勃勃,互利共赢”。在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之际,英印通过自贸协定缓解美国“关税战”冲击,同时也发出了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信号。
一、亮点解析
英印自贸协定从货物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跨境劳动力税收减免等维度作出了规定,在多个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首先,大幅降低商品关税。根据协定,印度将削减对90%英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其中85%的商品将在十年内实现零关税。最大的赢家是英国的威士忌和杜松子酒企业,其产品关税将从150%减半至75%,并在协定生效的第十年降至40%。英国汽车出口关税将从100%以上降至10%,但受到配额限制。这一举措首先适用于燃油汽车,并将在十年内逐步覆盖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这是印度首次采取措施放开电动汽车市场。作为互惠,印度99%的对英出口产品(包括服装、冷冻虾和宝石等)将享受零关税待遇。服装是印度向英国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取消关税将增强印度相对于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国的竞争力。英印两国共同承诺简化海关程序,包括尽力实现48小时内放行不需要实物检查的货物。
其次,服务贸易取得一定突破。英国企业能够进入印度的政府采购市场,预计新增招标项目的价值每年至少为380亿英镑。协定为印度专业人士(合同服务供应商、投资者、瑜伽教练、音乐家和厨师等)向英国流动提供便利,但在人数上受到限制。
此外,协定还有几个“创新”之处:一是附带的社会保障协定规定印度公司短期派驻英国的员工可在3年内免缴社会保险税,这同样适用于英国公司派驻印度的员工;二是首次纳入反腐败、环境和劳工标准、性别平等等章节,这在印度签署的贸易协定中尚属首次;三是在贸易救济措施中增加“双边保障机制”,若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英国或印度可暂停关税减免措施。
与此同时,两国也搁置了谈判中的“硬骨头”议题。比如,协定并未涵盖英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法律服务业,双边投资协定和“碳边境调整机制”适用议题仍在谈判过程中。由于未公布协定文本,外界尚无法了解汽车配额、原产地规则、数据跨境流动以及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的细节。
二、压力下的破局
英印两国2022年1月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在2025年之前已历经14轮谈判,因双方坚持各自红线而未能取得突破。特朗普上任后挥舞的关税“大棒”让两国的危机感倍增,达成协议的紧迫感不断上升。
此前,印度不愿开放其国内的服务业市场。印度对其服务行业实施严格保护,该国在经合组织“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中“排名”较高。服务业发达的英国一直试图进入印度市场,但遭印度顽强阻击。与此同时,由于移民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英国不愿增加印度学生和工人的签证数量,还拒绝印度提出的“避免双重征税”(即印度工人和企业不应同时在印度和英国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方案。
转变发生在今年2月。英印两国重新启动谈判,双方的谈判团队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原因很简单:英国和印度都成为特朗普关税“大棒”敲打的对象。莫迪与特朗普的良好私人关系没有影响后者的决定,印度商品被美国征收了26%的“对等关税”。英国也未能因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而逃脱被加征关税的命运,英国对美出口的汽车及钢、铝产品的关税为25%。美国将关税武器化的做法促使英印抱团取暖,踟蹰不前的自贸协定居然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在最后一轮谈判中,英国政府决定允许在英的印度雇员免缴国民保险税(社会保险税的一种,系英国第二大税种),印度也在赴英专业人员签证等议题上做出妥协。从这个角度说,特朗普起到了“神助攻”的作用。
三、多重信号与全球启示
由于英印国内都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协定的批准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目前各界对英印自贸协定的评估多强调未来的增长潜力,比如英国政府认为,该协定到2040年将使双边贸易额每年增加255亿英镑。其实,在全球贸易体系陷入动荡之际,协定的诸多贸易便利化措施以及两国达成自贸协定这件事本身已经向外界释放了多重信号。
一是表明英国和印度仍支持自由贸易。特朗普大搞“关税战”导致自由贸易理念备受挑战,英印则通过达成自贸协定予以回击。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总干事雷恩·牛顿-史密斯(Rain Newton-Smith)认为,英印自贸协定是“保护主义阴影下的希望灯塔”。
二是表明英印均有能力谈判并达成一个复杂的贸易协定。两国均在与美国、欧盟推进自贸协定谈判,英印自贸协定可使它们在相关谈判中拥有更多筹码,手中有“牌”心里不慌。
三是展示两国市场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确定性。英印经济都面临下行压力,而自贸协定无疑可以提振市场信心,提高面向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由于这是全球第五大和第六大经济体、老牌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达成的自贸协定,外界非常关注该协定的落地前景和外溢效应:印度如何兑现其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印度能否以自身是发展中国家为由获得英国“碳边境调整机制”的豁免?两国汽车领域的“关税削减+配额”的模式能否为其他贸易协定复制?尽管有这么多“未解之谜”,在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通过制度性开放寻求共赢,或许是各国破解全球贸易困局的关键钥匙。
本文转载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