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而不学则罔

       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游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其脱离了枯燥的课堂说教,深受学生和家长青睐。伴随着市场的火爆,很多研学游团队不过是打着研学的幌子在旅游,“游而不学”“重游轻学”问题凸显,变味变质的研学游损害了学生和家长利益的同时也危害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研学教育缺乏系统指导,形式化、过场式现象严重。教学任务由于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南,部分中小学的研学沦为学校“负担”,不得不搞的“形式”。研学项目缺少专业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也感触颇深。“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出去玩,都很乐意。但我们老师还是希望研学项目能真正体现‘研’和‘学’,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寓教于乐。”郑州一所中学的老师透露,她所在的学校省内研学都放在周末,前往安阳、洛阳等地,一天内完成,行程紧张,走马观花,无法实现研学的真正目的。南太湖论坛有网友发帖吐槽现在的研学旅行只剩下了旅行玩乐,缺失人文教育,科技实验,单纯的研学游玩,小学生,初中生都同一类型,放到游乐场,让学生玩得很嗨,失去了研学的本意。

       二是研学教育商业化凸显,旅游化、团建化现象严重。不少研学游活动是由旅行社主导设计路线和方案并组织实施的,缺少了教育类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内容设计往往只是旅游景点打打卡,甚至通过引导学生在景区消费等获得收益,容易引起学生攀比消费等不良影响。在小红书上,不乏一些家长对研学体验的吐槽声,例如北大清华研学游只在校门口拍照、入校名额需额外加价获取、货不对板等。更有家长质疑,研学旅行已经变成一门价格与质量不对等的旅游生意。传统旅行社下场,研学市场的产品又存在比较严重的抄袭、同质化现象,一些研学旅行打着学习的名义,实际却以旅游为主,和一般旅行社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别。还有旅行社、研学团“蹭”起了热门博物馆的流量,将直播间直接搬进了展厅,在带团的同时售卖博物馆讲解、研学项目等产品……

        三是研学场所认定标准缺乏,随意化、自由化现象突出。旅游公司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场所不是根据教育需要,而是基于成本最优、管理最方便、利润最大化方向组织。此外,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研学基地建设缺乏明确建设标准、认定程序和准入门槛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发生。研学行业普遍溢价较高,有部分研学企业鼓吹“以世界为课堂” “体验式教育” “多元文化国际接轨”等家长看不懂的概念,造成高溢价。众多旅行社和教育机构纷纷进入,看重的是研学团的高毛利。据《第一财经》调研,当下研学游项目的价格是普通旅游团的2~3倍,毛利高出20%~50%多。例如从杭州到北京研学5天的费用为6380元,其中许多行程并不需要门票。市面上的多款研学产品,半天到两天以内的研学项目价格多为数百元至千元,跨省市研学项目大多都在五千元至上万元,涉及出国游的研学团报价几万,远高于普通夏令营项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