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万亩水田,年产14亿斤!五常大米如何稳坐“中国米王”宝座?
清晨的炊烟袅袅升起,一碗泛着油光的米饭散发出特有的清香,米粒晶莹饱满,入口绵软回甘——这是五常大米最朴实的模样。在东北黑土地的滋养下,五常大米以其“粒粒凝香、回甘绵长”的独特品质,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米中贵族”。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普通大米市场趋于饱和,而优质稻米需求却持续攀升。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期,五常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作为全国水稻五强县(市),五常市253万亩水田年产优质大米约14亿斤,占据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品牌价值突破713亿元,五常大米用一连串亮眼数据诠释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现代版本。
在这片被誉为“水稻王国”的黑土地上,传统农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消费升级遇上乡村振兴,五常大米又该如何续写它的“白金”传奇?
一粒稻米的产业智慧
在五常,每一粒大米都承载着匠心。而这份匠心,正推动着传统农业向价值农业华丽转身。
五常大米的产业传奇,源于这片土地的自然馈赠。
五常市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核心区,独特的“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地貌孕育出珍贵的黑土资源。这里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透水透气性极佳,堪称“耕地中的大熊猫”。
此外,五常境内拉林河、牤牛河等水系纵横交错,配合龙凤山水库的调蓄功能,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灌溉体系。长达130天的无霜期,更让水稻得以充分积累养分——这些自然禀赋的完美组合,共同造就了五常大米香甜软糯的独特品质。
而这些独特的自然禀赋,既形成了五常大米产业天然的品质壁垒,也构建了其产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回溯产业发展历程可见,五常大米的成功,首先在于完成了从自然资源到市场价值的转化。而在一过程中,品种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常大米产业的品种战略呈现出典型的“需求导向”特征,即以终端消费体验倒推生产标准。
五常大米的品种战略呈现出与主流农业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当大多数水稻产区追求高产杂交品种时,五常却坚持种植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稻花香2号,这种“以品质换产量”的选择,在追求规模效应的现代农业中显得尤为珍贵。
该品种源自田间偶然的自然变异,经农人发现培育而成。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揭示了农业创新的本质规律: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更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如今五常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提纯复壮”工程,正是将这种偶然转化为必然的尝试。
值得思考的是,尽管稻花香2号亩产较主流品种低约100公斤左右,但其市场溢价达却很高,单位面积收益也高出许多。这一案例生动说明,现代农业的价值创造路径正在从规模驱动转向品质驱动。
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五常锁定了中产阶层对食味值的追求。这种以消费需求为起点的产业重塑,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逻辑——不是种什么卖什么,而是市场要什么就种什么。

另一方面,五常大米在加工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完成了从生产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范式转换。
“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99道工序。”金禾米业的负责人这样描述五常大米的加工流程。自然晾晒30天保留原香,多道精细加工确保口感,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匠人智慧。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五常大米连续九年蝉联全国大米品牌价值榜首,2024年更以713.41亿元的品牌价值,登顶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品牌百强。
品牌支起“千斤顶”
单从利润来看,五常大米其实算不上暴利。
尽管其稻谷收购价格是普通稻米的两倍左右,但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性——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加上仅有50%左右的出米率(普通稻米可达70%),导致种植成本较高。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水稻亩均总成本为1361.91元。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47.34%、人工成本占比33.57%、土地成本占比19.1%。而在五常,这一成本压力更为突出。

光环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市场上每10袋“五常大米”中仅有1袋是正品,仿冒产品年流通量超千万吨;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工成本翻番;土地流转费用较十年前成倍增长……这些现象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品质与效益的剪刀差正在扩大。
五常大米遭遇的实则是中国农产品品牌化的典型困境。“五常大米不愁卖,但个体农户其实赚不到钱”的现状,折射出产业深层矛盾——优质未能真正实现优价。
这一现象背后,是农产品价值链的断裂:前端生产环节承担了品质提升的主要成本,却难以分享品牌带来的溢价收益;而市场端的仿冒乱象,又进一步侵蚀了本应回馈产区的利润空间。
面对挑战,五常打出了一套品牌建设组合拳。
2015年,五常投资3200万元,建设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实施“三确一检一码”溯源防伪体系,通过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配合质量检测和溯源二维码,让消费者可查询产品信息以辨别真伪。
与此同时,五常市大米协会在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打击“五常大米”商标假冒、侵权行为。共查处仿冒厂家100余个,查处经销商200余户,收缴各种规格侵权大米包装袋共300多万条。
这套“技术防伪+执法打假”的双重保障体系,既通过溯源技术构建起品牌“护城河”,又借助强力执法净化了市场环境。

制度之外,标准体系是品牌长青的根基。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24年第32号国家标准公告,GB/T19266-2024《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五常大米》标准正式替代原有的GB/T19266-2008。
新国标的发布标志着“五常大米”产业发展迈入品牌建设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对品质要求的升级,更是对产业价值的重构。五常市通过将传统种植智慧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科学标准体系,让五常大米实现了从地理标志产品到世界级品牌的跃迁。
五常大米的产业实践揭示了: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在于包装上的标识,而在于贯穿产业链各环节的品质基因。只有当这种基因真正融入产业血脉时,品牌才能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五常大米的故事,其实是一场关于中国农业价值的重新发现。当我们在餐桌上品尝那碗晶莹剔透的米饭时,看到的不仅是一粒米的品质,更是一个产业从“种地”到“种品牌”的蜕变轨迹。
从黑土资源的禀赋优势到品种创新的市场导向,从99道工序的品质坚守到溯源防伪的技术赋能,五常探索出了一条“自然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三位一体的价值创造路径。其成功实践表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从产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产业逻辑转变,从经验种植到标准生产的管控方式转变,从地域特产到世界品牌的定位升级转变。
当一粒米能够承载土地的记忆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时,乡村振兴才真正找到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五常大米的未来,或许就在于让更多人理解:最好的品牌故事,永远生长在土地里。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