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饿了么单日外卖破1000万单:一场热闹的流量幻觉?

500

近日,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宣布,其单日“外卖+闪购”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这一数据看起来风光无限,仿佛淘宝与饿了么强强联手,已在即时零售的“三国杀”中撕开一道胜利口子。但在当前即时零售“三国杀”格局中,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它的“高光时刻”,而是这背后结构性的问题。对于淘宝与饿了么这组组合而言,这场战役虽然暂时赢了数据,却难赢未来。

表面热闹:千万单的含金量并不高

1000万单,不少,但先别急着欢呼。首先要问一个问题:这些订单的来源结构是什么?是靠自然增长的复购用户,还是靠补贴刺激下的一次性消费?如果主要是后者,那与其说是增长,不如说是“烧”出来的短暂繁荣。

外卖表面是“点餐+送餐”,本质是三大能力:一是流量,能不能把人引进来;二是商户生态,用户来了有没有东西点;三是履约效率,能不能又快又稳送到。

饿了么和淘宝在此次联合中做了大量导流和补贴动作,包括淘宝首页资源位倾斜、满减红包补贴、闪购场景硬推等。这些策略固然带来了一次性爆发,但留存率却是最大疑问。用户真的会在饿了么上买水果、洗发水、电池这些东西吗?这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甚至不是第二选择。

千万订单≠基本盘,饿了么的本质问题依旧存在

突破千万单是好事,但别忘了,饿了么本质上仍是一个流量依赖型平台,而非用户心智中的“闪购第一选择”。

饿了么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能不能送非餐品”,而是“用户根本不把你当成能送非餐品的平台”。即时零售的心智已经被美团牢牢占据,而高线市场京东到家也在生鲜、超市品类中扎根已久。淘宝和饿了么要想撬动用户心智,不只是做一个频道、挂几个资源位,而是要彻底重构履约、体验、服务和场景。

500

如今靠淘宝闪购“拉订单”补短板,说白了是“淘宝给饿了么输血”。淘宝闪购则寄希望于“借外卖网络进社区”,实际效果如何,目前还只是堆补贴换数据。

但现实是,饿了么仍然是一家“偏外卖”的公司。骑手结构、系统架构、商家布局都偏向餐饮。这意味着在闪购高频场景中,它天然缺乏弹性和适配能力。送饭是刚需,送电池、送纸巾是可选。这种需求强度上的落差决定了它的增长曲线难以复制外卖的体量。

补贴终有尽,流量无情,能撑多久?

阿里擅长打仗,但不擅长打持久战。

闪购的核心是供应链效率与履约能力,而非一味烧钱获客。淘宝+饿了么当前的做法,很像一个急于证明自己能打的人,不顾代价连环出拳。但问题是,美团有“自来水”流量,京东有库存和仓网,阿里拿什么撑下去?靠双11、618的临时流量导入?那是“节日繁荣”,而非“用户习惯”。

500

目前很多商家反馈,淘宝闪购的履约体验并不稳定,饿了么骑手对非餐订单不够熟悉,丢件、延迟、拒送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体系若不能在高峰期稳住,用户很难二次复购。千万订单可能是补贴促成的一次性消费,而非模式成功的证明。

流量逻辑打不过本地供给逻辑

500

阿里擅长的是电商逻辑,即“人找货”。闪购拼的是“货找人”,是线下履约、就近履配,是分钟级信任建立。这不只是技术堆积或品牌露出,更是地面系统工程。

目前来看,阿里在“人找货”上天下无敌,但在“货找人”这条路上,却迟迟未能构建一个“阿里版的美团”。这中间不仅是履约能力问题,更是组织架构、战略方向、地推能力的全面滞后。

从组织架构上看,淘宝和饿了么至今不是一套打法、一套目标。淘宝讲GMV和搜索效率,饿了么讲履约和订单密度,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所谓“闪购”看上去是协同,其实更多是淘宝为了自救而强行借饿了么物流的一条腿,根本谈不上深度融合。

淘宝+饿了么,看上去像是仓促拼起来的一支杂牌军。没有自己的仓,没有系统性的即时零售品类管理,甚至很多商家还只是试水阶段。这可不像一个可以持续冲高、打硬仗的组合。

结语:热闹只是表象,胜负还难判定

饿了么破千万单,当然值得祝贺。但这更像是一场漂亮的营销战,而非战略拐点的信号。在补贴退潮、流量成本进一步抬升的大背景下,淘宝+饿了么的闪购攻势,能否真的撼动美团与京东构筑的双重堡垒?目前来看,更多像是一场“追赶者的自我感动”。

淘宝饿了么想赢,不仅要有订单数字,更要有可持续的供给能力与用户黏性。否则,这千万单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热闹的流量幻觉。

即时零售战场从来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阿里能否跑到最后,要看它是否能真正扎下“本地生活”的根,而不是靠淘宝每次临时输血。1000万单可以庆祝,但千万别误以为这就是胜利的号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