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惊现《唐代襄阳张氏十志》早期拓本
近日,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的"循本兰泉|纪念王昶诞辰300周年学术雅集"中,惊现《唐代襄阳张氏十志》的早期拓本。其中包括唐代名相张柬之父亲《张玄弼墓志铭》,张柬之二子《张景之墓志铭》,张柬之五子《张敬之墓志铭》,张柬之侄子《张胐墓志铭》,张柬之孙子《张愿墓志铭》、《张轸墓志铭》、《张轸合祔墓志》、《张孚墓志铭》、《张点墓志铭》,以及《襄阳张氏墓碑跋》(清代文物)。这些拓本,保存完好,拓工精良,大多钤有名人收藏章。尤其是在几经战乱,大部分原石出土后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早在清代道光年间,湖北襄阳连续出土了十余方唐代宰相张柬之家族墓志,曾为晚清的金石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国金石界几乎为之疯狂,各金石大 家无不以收藏拓片为快。老拓本引起了晚清的收藏热,收藏家将其命名为“襄阳张氏十志” “襄阳张氏墓志十种”,或简称为“襄阳十志”“张氏十志”等。
《唐代襄阳张氏墓志》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张氏家族的世系记录,补足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张柬之记录的缺失。《唐代襄阳张氏墓志》最早从张玄弼“永昌三年”(691 年)起,到张曛入葬的元和八年(813 年)止,时间跨度达 120 余年,跨越了初唐和中唐。
十志中,共涉及五代人,内容除记载志主的生卒年外,都对其世系、仕宦、婚姻等作了明确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张氏家族的起源可上溯至汉初丞相张良,早先为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市)人。南朝梁时为岳阳王萧詧谘议参军。萧警在立西梁之 前,曾镇守襄阳,表明张氏家族至迟在南朝梁时已经迁居襄阳。西梁归隋后,作为边缘势力,仕宦为高不过县令的官职,经过数代的积累,到张柬之父亲张玄弼时,达到“长安县尉、益府功曹参军、赠都督安随沔郢四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仕宦级别有了明显提升。到张柬之时,达到家族仕宦的顶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雅集中除了发现一件以往无记录的,同为张氏家族的《张愿墓志铭》外,还发现一件 《唐襄阳郡张氏墓碑跋》的拓片。拓本宽 93 厘米,高 36 厘米,行书,无书写者署名,只见“父识并 书”。拓片显示,此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根据 长白兴存诗桥所立。跋文盖有“兴存私印”“诗桥” 两印。跋尾具“吴门董培庵刻石”字样。跋文详细记录了当时所发现的“襄阳张氏”墓志铭主人与张柬之的关系。
据记载张柬之兄弟五人,皆为名人,现已在襄樊发现了张柬之另外三兄弟的墓志铭,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遗憾的是《张柬之墓志铭》出土即失,且失踪后至今不知去向。
附图:这次在上海展示的《唐代襄阳张氏十志》及清代文物《唐襄阳郡张氏墓碑跋》拓本如下:
《张玄弼墓志铭》《张景之墓志铭》
《张敬之墓志铭》
《张胐墓志铭》
《张愿墓志铭》
《张轸墓志铭》
《张轸合袝志》
《张孚墓志铭》
《张点墓志铭》
《唐襄阳郡张氏墓碑跋》(清代文物)
附文一
《唐代襄阳张氏十志》的史料价值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襄阳张氏”的主要人物张柬之。
张柬之(625-706 年),字孟将,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中国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迫武则天退位的主谋者。年轻时补太学生,登进士第。永昌元年(689 年),举贤良科,对策第一。武周朝历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荆州长史等职。 长安四年(704 年),张柬之在姚崇、狄仁杰等人的举荐下拜相,任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705 年),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五人迫使武则天退位,还政李氏。 唐中宗即帝位后,又以夏官尚书同三品、中书令等 职居相位,同年免相,拜汉阳郡王。后为武三思诬构, 贬为新州司马。终年 82 岁,谥号文贞。
张柬之的履历中,有两大亮点。一个是他曾在应试对策中取得当科第一,是襄阳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另一个亮点,是他迫使武则天退位,这成为他名传后世的主要原因。在此次事件中,张柬之被认为有复唐社稷之功,大大影响了中唐时期的政局。他也因此先后被封为汉阳郡王、汉阳王。自唐代起,襄阳就在其故园建起纪念祠宇,即张文贞公祠,简称张公祠,今为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我们从墓志中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细节,例如刻于武周时期的早期四志中,武则天所造的“日”“月”等字,与其他字体迥异。而张玄弼墓志落款“永昌三年”也引起后世学者的竞相猜测。 永昌年号只使用了一年,所谓永昌三年,实为天授二年。张柬之作为朝廷官员,不可能不知道改元之 事。或者是因为到天授时,武则天已经改“唐”为 “周”,张柬之在为父亲刻写基志时,有意使用一个错误的年号,以此来维护李唐的“正统”。
从家族文化角度看,它反映了张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作为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其墓志书法的艺术水准也是家族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
襄阳是中国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襄阳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城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古城遗址富集、历史悠久。在市区建成区 13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三座古城遗址,西周邓城遗址有 3000 多年历史,樊城、襄阳城都有 2800 多年历史。 在一个城市内有三座独立建城的古城,且历史都如此悠久,在全国是少有的。
当时,襄樊的本土作家中出现了家族式的作家群体,如杜审言,杜易简,杜甫一家,张柬之、张敬之、 张轸一家,孟浩然、孟洗然、孟邕一家,皮日休、 皮业光父子,柳识、柳浑兄弟,魏琬、魏秦姐弟, 米芾、米友仁父子。所以“襄阳张氏”,也是这个 文化群体中的重要一支。
抗日战争时期(这是关于“襄阳张氏墓志”被严重损坏的第二种说法,前一种说法是辛亥之际... )襄阳很多文物玉石俱焚,张氏墓志也难逃厄运, 在战争中毁坏严重,一度被认为“全炸裂矣”,仅存的数方,因此老拓本引发收藏热。其中,最为传奇的收藏者是清未民初收藏大家罗振玉。他在《襄阳冢墓遗文》序中讲述了自己收藏张氏墓志的故事。光绪二十六年,他因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下, 来到湖北,与当时担任嘉鱼县令的另一位知名收藏家章寿康交往频繁。两人谈起"张氏墓志",皆神往不已。章寿康告诉罗振玉,他已经托人到襄阳购买拓本,并答应送罗振玉一套。三四年后,罗振玉惊间 章寿康已经过世,心仪的张氏墓志也未得到。光绪 三十三年,罗振玉在北京听到行内有人在兜售章寿康遗藏,前去观摩,竟然看到一份封箴完好并且收信人为罗振玉的函件,打开后发现正是张氏墓志。 由此可见,章寿康重然诺、守信用,一直将答应罗振玉的事放在心上。罗振玉感慨和伤痛之余,出重金将之购入,也成为他日后编写《襄阳冢墓遗文》的基础。
另外,在“全国珍贵文物库”中可以查到,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邓散木藏初拓襄阳唐墓志册页”, 以及湖北省博物馆的“清拓唐襄阳张文贞家铭十石帖”清拓襄阳张君墓志铭拓片”均被列为珍贵文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初步整理,在澉浦天乐斋吴氏众多收藏中,已经发现“襄阳张氏十志” 中的八志。并且,又在八志中发现盖有“寿康读过” 印两件。这至少可以证明这几件拓本经过章寿康收藏,或是他经手读过。另外,盖有藏家“徐乃昌读碑记”五件、“毘陵吴元起珍藏金石文字之印”、“元起”等印六件。盖有"腾冲李根源藏石印"一件。
这些藏家的过目鉴定,对于今天藏于澉浦天乐斋的这套“襄阳张氏墓志”来说,意义非凡。通过他们的鉴定盖章,不仅可以断定这些拓本的真伪和捶拓年代,而且还可以断定这些早期拓本的流转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关记载,《唐代襄阳张氏十志》原石由于战乱,损毁过半,现存早期拓本就显得尤为珍贵。
附文二
《唐代襄阳张氏十志》的艺术价值
《张玄弼墓志铭》笔画饱满,书风清新。融合东晋小楷与褚遂良笔法,结体左收右放,稍带魏意。
《张景之墓志铭》浑厚中求灵动,点画洒脱,圆润中人带有明显的魏碑意趣。
《张敬之墓志铭》书风,楷中带行,眉目清秀。 用笔爽快中保持圆润,有外柔内刚遒丽之气,深得 诸遂良笔法,定为高手所书。且刻工精良,拓工亦佳,实为难得之精品。因处于武周时期,所以志文中使用了这个时期特殊的“武周文字”。
《张胐墓志铭》拓本保存完好, 拓工精良,字字精神,书法俊秀,字形略呈方扁, 既有魏意,又显流畅的气质。绝对是高手所为,应为“襄阳张氏十志”中的精品。
《张愿墓志铭》书法质朴,带有魏意,又具写经味。但是,刻工不精。
《张轸墓志铭》书法精美,字形扁方,明显带有魏碑笔意,且笔画灵动,书写爽快,横向取势。
《张轸合袝志》也称“张轸二志”,志石较小,书法虽然敦厚尚佳,带有唐人较多的写经意趣,但是书写水准和刻工远不如《张轸墓志》。
《张孚墓志铭》保存完好,刻工一般,拓工精良。书法敦厚,字形扁方,略带北朝遗韵。
《张点墓志》为襄阳张氏墓志中最小,书写水平尚可, 呈写经格调,还略带魏书笔意,但是刻工非常一般。
总之,《唐代襄阳张氏十志》书法风格多样,虞褚风格与中晚唐诸体荟萃,但是整体未失初唐至中晚唐书风的演变轨迹。康有为评价其“骨血峻秀”,尤其推崇张玄弼墓志,认为其融合了虞世南的圆润与褚遂良的遒媚,点画精到,结字左收右放,兼具东晋小楷的古雅与唐代楷书的法度。而其他墓志更趋圆润,甚至带有北魏抄经体的朴拙特征,可能与墓主身份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配图:选自上海海派艺术馆《循本兰泉|纪念王昶诞辰300周年学术雅集作品集》/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