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胸外科医生谭强,加盟上海十院

  这是谭强从医30多年来第一次换单位,他有哪些新的目标?

  撰文 | 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4月20日,知名胸外科专家谭强对外官宣,即将就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胸外科主任。

  消息公布的第二天,谭强就得知,他在上海十院计划的首个门诊,已收到130多个预约需求。这不仅得益于他在医学领域的长期积淀,也与其科普视频在网上受到数百万粉丝喜爱有关。

  临床中,谭强擅长胸外科微创手术和气管替代手术,屡次突破医学极限。而在互联网上,“胸外科谭强主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科普达人,他制作的医疗科普视频经常出圈,累计播放量超亿次。

  最为人熟知的一次是在2023年,“谭强医生喊话李佳琦”等话题火了起来。视频中,他直言希望提高一线手术医生的“阳光收入”,受到同行广泛好评。

  对于此次工作变动,谭强用“圆梦”二字来概括。他向“医学界”解释,加盟上海十院后,自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再生医学实验室,推动组织工程气管研究,将相关经验复制到再生食道癌、骨、心肌等领域。

  “这是前期沟通时我对十院领导说的期望,也是我努力20多年一直想实现的梦想。”谭强说。

500

  谭强医生近影/图源:受访者

  想建一家医学专业实验室

  从医30多年,这是谭强第一次换单位。

  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后,谭强入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期间,他一度赴瑞士苏黎世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后又回国。

  在胸科医院,他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职业生涯取得多项成绩。其中较为知名的成果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并完成多例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手术。

  “到今天,我都清楚记得自己是怎么上了‘科研的贼船’。”谭强笑称,1997年,中国组织工程之父曹谊林教授在裸鼠背上成功培育出“人耳朵”,唤起学界对于“人造器官”的巨大想象。

  得知这一消息,谭强第一时间拜访、请教曹谊林教授相关概念。此后,他又找到中国“气管外科之父”黄偶麟教授,提出组织工程气管等畅想。

  “3周后,黄教授特意跑到手术室找我,说他调查了一下,觉得这是气管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得干!”谭强回忆。

  2000年,谭强启动研究。很快,他基于整合干细胞技术、可降解生物材料和各类生长因子的理念,提出“体内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旨在解决气管替代长期存在却难以逾越的障碍:缓慢再血管化、再上皮化,以及反复感染。

  至2015年,研究迎来重大突破:谭强团队成功在1名肺癌患者身上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左总支气管。根据文献,这是亚洲首例相关手术。

  2017-2020年,谭强团队又成功完成3例替代植入手术,至少随访1年。患者都需切除超过6厘米气管和隆突。临床中,6厘米是气管外科的切除极限。

  上述手术成功后,谭强团队向顶刊投稿,但屡屡被拒,理由包括“病例数不够”等。

  他推测,真实原因是“学术歧视和霸凌”。2016年初,瑞典曝出史上最大医疗丑闻: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被指学术造假,给患者实施“人造气管”移植术时存在欺骗行为。

  “欧洲专家都失败了,编辑部不相信中国人能成功。”谭强说。

  虽然前述文章陆续发表在胸外科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也帮助谭强拿下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荣誉,但他心有不甘,正计划再次冲击顶刊。

  迄今,他和团队已完成8例组织工程气管植入手术,是全球手术量最多的团队之一。其中包括国际首例L型组织工程气管替代。相关内容已汇总成文。

  谭强向“医学界”介绍,存活时间最久的韩大爷已迈过6年大关,术后多年的持续气管镜随访证实“气管再生”成功了,植入物完全被自体再生组织替代。

  不久前,谭强和韩大爷聚餐,他的“祝酒词”是:“您比恐龙都珍贵!为了全中国胸外科医生的脸面,请一定好好活着。”

  谭强说,我国每年有数千名患者面临大段气管缺损等绝境,组织工程技术意味着新生,因此几十年来,他一直想建一个专业实验室。

  对此,上海十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上海十院创建于1910年,是原卫生部首批三甲综合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显示,2023年度,该院“综合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61位,在上榜的17家上海医院中排名第10。

  更早前,上海有关部门曾发布医院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称上海十院是一匹“科研黑马”。

  谭强表示,医院认可并支持他筹建实验室的想法。建成后,依托强大的科室配置和人力资源,组织工程研究将不断深入,“下一步可能会和骨科医生合作,做胸骨再生等。”

500

  图源:受访者

  为什么离开专科医院?有哪些计划?

  除了科研规划,加速AI赋能肺癌诊疗进程,是谭强加入上海十院后的第二个目标。

  在他看来,现代医学正发生诸多变革,尤其是AI的快速发展,不断加速医学模式革新。谭强的计划是,在半年内推动肺癌专病大模型落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最先进的肺癌全病程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他已和不少志同道合者携手,联合开发出“术后随访机器人”,现已进入试验阶段。

  这是一套“自下而上”的大数据模型构建模式,通过智能交互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自动采集患者日常数据,由后台算法分析患者疾病情况。出现越来越瘦、胃口下降、失眠、持续不适等,系统会发出预警,提醒尽快复查,或进一步咨询医生。

  这解决了肺癌长期随访的两大难点,一是使随访更精细化。

  谭强遇到过前3个月随访正常,再等3个月病情急转直下的患者。这是癌症进展的特点之一,即无病灾生存期后,可能出现雪崩式改变。随访机器人能填补两次面诊间的日常监护和管理漏洞,避免患者成为“断线的风筝”。

  二是AI全自动管理为医患减负。最早做大模型时,谭强要求患者手动填信息,比如拍照记录一日三餐。有患者连续操作半年后失去耐心。“患者天天上传但没有及时反馈。随访医生也不容易,要把照片翻译成数据,工作量极大。”

  此次加入上海十院,谭强被不少人问过:肺癌大模型需要投喂精准数据。为什么离开专科医院?明明那里有更多的胸外科患者、更好的治疗经验……

  他向“医学界”坦言,因为自己的“谋划”不限于肺癌。理论上,随访机器人在肺癌管理中可行,就能复制到其他疾病中,综合医院或更有意愿开展这方面探索。

  他还计划,未来和上海十院各部门合作,完善肺小结节、磨玻璃影等AI管理模式。

  “有些磨玻璃结节不急着手术,应密切随访。到底是3个月随访一次好,还是半年?期间该做些什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或尽早发现变化?”谭强认为,随访机器人在筛查方面大有作为,能减少CT检查过频带来的辐射伤害,避免过度诊断。

  目前,谭强按需发放给患者的可穿戴设备开机率超过80%。“前两年我去瑞士开会、介绍大模型,老外羡慕我们有广泛的互联网覆盖、价格适中的智能设备。我们的AI、大模型一定能超越欧美。”谭强说。

500

  图源:受访者

  对上海十院胸外科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谭强加入十院的决定,一些亲友表示不理解。妻子开玩笑说:“老夫聊发少年狂。50多岁的人了,还要去二次创业。”

  谭强不以为然,他的想法是:“该动一动了”。加入上海十院后,基于长期临床积累、个人品牌建设以及稳定的患者量,他自信能给医院胸外科的临床工作带来改变。

  未来在上海十院,谭强计划维持每周四上午、周六上午两次门诊且不限号的传统,只要患者来、愿意排队,当天就能看上。

  根据以往经验,每周六他能挂出100多个号,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下午5、6点,很少有休息时间。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他此前领衔的医学专业组每年完成千余台肺癌微创手术,四级手术占比达80%,在院内名列前茅。换了新平台后,他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希望门诊、手术、科研同步发展。

  对于本次工作变动,谭强有些心里话要说。

  他觉得最对不起的,是自己在上海交通大学当博导招的博士生们。谭强承诺,后续会向其开放随访机器人等访问权限,供大家研究、发表文章。“我还答应他们,毕业后找工作,就来投奔我!”

  他有信心,届时上海十院胸外科会更上一个台阶、成为金字招牌,聚集更多优秀的人才。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