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京东送外卖!它的“野心”早就溢出屏幕了

500

2025年,京东以百亿补贴的强势姿态介入外卖领域,引发互联网行业震动。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刘强东继2018年推动京东奢护业务后,时隔七年再次亲临配送一线。

从商家端全年免佣金,到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再到启动“百亿补贴”计划,最后到刘强东亲自送外卖,京东对外卖业务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京东真的只是单纯地瞄准外卖市场吗?也不尽然。或许在这场被误读为“外卖大战”的商业布局下,隐藏着更深刻的战略图景。那就是京东瞄准的并非单纯的外卖市场,而是正在重构整个零售行业的即时零售赛道。这个少有的增量市场,正在成为零售巨头们争夺未来十年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战场。

生态重构:构建高频带低频的即时零售闭环

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单一配送服务已无法满足京东的战略诉求。京东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外卖入口,补齐即时零售生态的关键环节,打造“商流-物流”双向循环的商业体系。

一方面,面对美团闪购等竞争对手的强势渗透,京东亟须建立防御壁垒。公开资料显示,美团非餐饮品类即时零售日单量已突破1800万单。美团闪购的快速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京东的市场份额。而外卖业务的高频属性则能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继而带动医药、家电等低频高客单价品类的即时消费转化。据京东官方公布的数据,京东品质外卖订单量将超过500万单。

前不久,京东还上线了“自营秒送”电商业务,业务涵盖所有商超类目、服装、化妆品、家电手机等诸多品类。据悉,全国超过10万家京东品牌线下店已全部接入秒送,平均送达时间快于30分钟。可见,外卖与即时零售的订单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京东物流体系的差异化优势更为关键。据京东财报数据,达达秒送年活跃骑手数量近130万,累计注册骑手数量达数千万。另外,在仓储方面,数据显示,京东物流已在全国运营自营仓库及云仓超过3600个,总管理面积超过3200万平方米,仓储网络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县区。

庞大的骑手运力以及完善的自建仓储网络,形成立体化配送矩阵,为京东的外卖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京东通过动态调度非高峰时段运力,物流边际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种“削峰填谷”的运营策略,配合咖啡茶饮等高毛利品类的组合配送,有望实现配送成本降低,同时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

战略卡位:防御性布局与市场下沉双线推进

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激烈角逐中,京东与美团的竞争态势已全面展开。

京东通过布局外卖业务,不仅构建起防范美团业务扩张的防御体系,更是在万亿级本地生活市场开辟出战略性增长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入驻美团闪购的苹果授权专营店已近7000家,覆盖全国超2000个县区市;小米之家入驻数量超过8000家。由数据可见,美团闪购在3C数码领域进展飞快,这对京东在3C数码家电领域的传统优势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倘若京东无法有效巩固即时零售市场份额,其赖以生存的电商基本盘或将面临动摇。为应对竞争威胁,京东正通过外卖业务打造高频次消费入口,以此建立防御屏障来遏制美团“本地生活服务反攻电商”的意图。

值得关注的是,京东推出的“0佣金”政策策略精准打击了美团平台的高佣金痛点,不仅短期内引发头部商户集体转移,更将推动行业佣金体系重构,在中长期维度持续挤压竞争对手的利润空间。据京东黑板报,自2月11日正式上线以来,京东外卖目前已覆盖全国126个城市,入驻品质堂食餐厅门店数突破30万家。

另一方面,即时零售的下沉市场正成为行业价值高地,京东可以外卖业务为锚点,获得更多的增长空间。据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外卖正在逐步融入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超七成的乡镇消费者每周点外卖的频率在3次以上。而“京东秒送”已覆盖全国2300余个县区市,京东可以此为依托,以咖啡、奶茶等高性价比、高频刚需品类为切入点,系统培育下沉用户即时消费心智,逐步构建向全品类延伸的消费生态。

终局之战:即时零售如何重塑商业版图

500

当行业聚焦于时效竞赛时,真正的战争早已在冰山之下展开。即时零售的终局之战,本质是对城市商业基础设施控制权的争夺。谁掌握了“最后一公里”的履约网络、动态库存系统和全场景服务能力,谁就掌握了定义未来零售规则的权杖。这场战役的结果,或将重构品牌商、渠道商与平台方的权力边界,甚至改变城市商业空间的分布逻辑。

首先,即时零售竞争的本质是城市毛细血管网络的争夺。京东通过控股达达获得近130万活跃骑手;美团除骑手池之外,还在布局无人配送车;阿里则依托饿了么建设“蜂鸟即配”,这些动作都在争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控制权。而线下门店逐渐接入即时配送,更预示着履约网络将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如同水电煤般不可或缺。

其次,即时零售正在改写零售业的利润分配规则。传统模式下,品牌商通过层层经销商控制渠道利润;而在即时零售生态中,平台的库存管理能力、用户洞察效率、履约服务质量,成为决定商品流通效率的关键。这迫使品牌商重新思考渠道策略:是继续维护传统经销体系,还是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平台以换取即时触达消费者的能力?京东与美的、海尔等品牌共建的“联合仓”模式,或许预示着一种新平衡。品牌商借助平台基础设施直达用户,平台则通过供应链服务而非差价赚取利润。

未来的零售业或将呈现“双极格局”:一极是以美团为代表的“流量+配送”型平台,另一极是以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服务”型生态。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突破现有模式的局限。前者需要补足供应链的厚度,后者需要增强场景的黏性。京东的机遇在于,其供应链的“重力”能够吸引更多实体商业资源加入联盟,形成以“确定性的货”驱动“确定性的场”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若能跑通,零售业的权力重心将从流量分配者转向供应链整合者。

即时零售的终局,不是京东、美团、阿里之间的企业对决,而是关于零售本质的重新诠释。当商品与服务的界限消融,当空间与时间的约束被打破,零售业正在从“交易的终点”进化为“生活的起点”。京东的野心,恰恰在于抓住这一轮变革的核心:用供应链的“重”应对消费需求的“轻”,用确定性的“货”支撑即时性的“达”。这场战役或许没有速胜者,但那些能同时驾驭供应链深度与场景宽度的玩家,终将在零售业的新纪元中掌握定义规则的权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