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自己是谁——就北理工事件答同学问
上一篇谈“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文章发布之后,我说一个月内不再谈性别问题。不料又有一位T同学(女生)问了我一个当前引起关注的“热点”,仍是这类问题。思之再三,还是将T同学与我(K)的对话发布如下——因为我感到当前同学们很需要明了并强化一些最基本的底线与是非观,否则太容易被带节奏乃至危及自身了。
【 T:老师冒昧打扰您一下。不知道您对最近发生的北理工事件有没有了解?这个事件貌似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人对于同性恋以及爱情等话题的看法,想请教老师一下老师是否对该事件有自己的看法。看过老师你很多文章,像最近您关于我们学校图书馆标语的文章让我在看待男女问题上有了更多的理解。所以比较期待你在看待这次北理工事件中的看法。老师我在连吃了5天瓜之后仍然觉得在此事件中宫老师的最大错误就是违背师德,违背伦理,可他作为一名老师,从他那毕业的学生口中都是对他的无限夸赞,我认为宫老师在对待感情上是真诚热烈的,此次事件的处罚让很多人为之叹息,不知道这是否是对的呢?
K:此事我不太了解,也较少关注这类人群。师生之间有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此事给你的教训应该是明了师生关系的边界与底线,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与此类人共情。与此类人共情,可能会让你保护自己的防线上多一个潜在的缺口。
T:谢谢老师,受教了!
K:这个不用客气。人们出于好奇与标新立异的心理,会将某些事件的一些不甚重要的细节大加渲染,因为那可能更有趣。但正因为如此,人们也往往在这些细节上添油加醋,自我解读,自我感动,哗众取宠,最后连这些细节也模糊不清了。
更重要的是,这反而冲淡了人们尤其涉世未深的你们对这些事情中那些“大节”的关注:比如身为教师,如此作为,不管细节上是不是让某些人感到“传奇”“浪漫”,都己经踩坏了红线,突破了底线。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不要被任何人诱导而美化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一旦到了你面前,是极为丑恶的。哪怕别人可以将它写成最煽情最爆款的网文经典,它也是丑恶的。
你如果被它“魅惑”,到时候痛苦的是你自己和你的亲人。
那些拿你说事编网文收割流量的人,只会赚得盆满钵满,吃得满嘴流油,但他们是不会为你承担任何责任的。
看问题首先看大节,
这才是自保的盾牌。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你如果还没有这个觉悟,是很令人担忧的。
T:哎呀,老师,我觉得你说的很通透呀,这简直是我。知道了老师。谢谢老师。】
身为学生尤其是女生,对这种事的感受如果是很“深情”很“浪漫”,那就危险之至。
对这样的同学,我只能提醒你少看点儿狗血网剧和“师生恋”“忘年恋”“惊世绝恋”之类的“甜文”。
在作者根据自己遭受侵犯的经历创作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被补习班老师性侵后的房思琪,为了抹去这个污点,强迫自己去“爱上”性侵者,努力将这一切当成一场特别的“恋爱”,但终于精神崩溃。而作者林奕含也于2017年4月27日自杀身亡。
我认为,如果说林奕含没有白白牺牲的话,那就在于她的举动为所有这类“浪漫”打上了一个沉重有力的❌。
我还要提醒这些同学注意以下的真实数据与案例——很肮脏,但不得不展示:
2015年由美国大学联合会组织的一项最大规模的美国大学校园性暴力调查显示,超过23%的女大学生曾遭遇过性侵。令人震惊的是,就连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也未能幸免,甚至占据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斯坦福大学的比例为23.8%,加州理工学院为14.3%,哈佛大学29.2%。
2018年年初,哈佛大学政治学系资深教授豪尔赫·多明格斯被指控从1980年代初开始对女学生和女教授进行性骚扰,他在工作场合经常发表不合适的言论,评价女性的外貌和体型,询问私人问题,如性生活和性偏好,以及使用过哪些避孕方法。
现如今已是巴尔的摩大学法学副教授的尼恩克·格罗斯曼回忆道,在她还是个大四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她去办公室找多明格斯讨论问题,多明格斯伸手触摸她手臂、后背、大腿等位置。后因害怕举报教授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她选择了忍气吞声,没有第一时间举报。
哈佛大学政治学系的年轻助理女教授特里·卡尔就在信中提及从她进入哈佛起,就被多明格斯持续性骚扰,称她为自己的“奴隶”,还指着校园里一片树丛对她说:“这会是个强奸的好地方”。
在豪尔赫·多明格斯被指控性骚扰后,哈佛大学展开了对他的调查。在调查期间,越来越多的受害者站出来指控多明格斯的性骚扰行为,最终哈佛大学宣布解除了他的教职。
男生同样可能遭受性侵。
BBC纪录片《男性性侵:打破沉默》中,公布了两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每小时,约有8名男性遭到性侵","1∕6的男性都曾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侵"。
《性与婚姻治疗期刊》做过一项研究,对35名童年遭受过性侵的男子进行观察,发现有46%日后发展成同性恋或双性恋,而在不曾受到性侵的男性中,这一比例是12%。
2017年,美国摇滚天团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因幼时遭受性侵,一直走不出阴影,在洛杉矶的住宅内自缢身亡,年仅41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36亿人遭受过身体及性暴力侵害。每5名女性中有1名、每13名男性中有1名,在18岁之前受到过性侵犯。
有研究表明,在性侵中,88%的受害者会出现短暂麻痹。如果无论是逃跑或反抗都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的时候,身体就会进入第三重机制:僵硬。这种僵硬的“不反抗”会让受害者觉得是耻辱的,加之“受害者有罪论”,导致受害者自我污名化而不敢发声。
美国反性侵组织RAINN指出,94%被强暴的女性事发两周后出现PTSD症状,而30%女性在事发九个月后仍然出现该症状。另外,约1/3的女性受害人会想过自杀,13%的女性受害人会尝试自杀。
2016年9月,曾遭班主任猥亵的甘肃庆阳女孩李依依被庆阳市中医医院诊断为抑郁症,2017年6月,被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2018年,李依依跳楼身亡,时年19岁。
2019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多次性侵的荷兰17岁抑郁症少女诺亚申请了安乐死,因年龄不满安乐死条件,最后绝食而亡。
2020年,遭8次强奸的成都双流14岁少女祝小小坠楼自杀,此前,祝小小还经历了怀孕堕胎,医院确诊患上重度抑郁症。
2025年1月17日,广西女生符月华在家中烧炭自杀身亡。家人在整理衣物时,发现的日记、聊天记录等证据,这才知道她上高中时遭班主任老师唐毓文性侵。她曾以全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上海某名校,因无法摆脱阴影而抑郁休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轻生。
好好看看这些数据与事实,你还觉得那些事件“真诚热烈”“浪漫深情”吗?
退一步讲,在那种高度不对等背景下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概率的“浪漫”“真情”“惊世绝恋”,与你又有何干?小概率事件被人津津乐道,不正是因为它的概率太小,你通常碰不到吗?
而以上这些实实在在的丑陋与伤害才是类似情境下的常态,才是你作为普通的学生、员工等相对弱势的一方在那时有极大概率面临的威胁。
如果你坚决拒绝并鄙视这样的人,不去理会那些真假难辨的“浪漫”细节,即使有些保守,即使令别人少了很多谈资,即使“恶意揣度”了别人,于你又有什么损失呢?
不要太在乎那些细节。T同学一开始也认识到这是师德败坏,但“吃了五天瓜”之后,越来越感到这是“真诚热情”——这就是认知上受到了诱导。这说明虽然一些底线道德大家虽然都明白,但大家毕竟年纪还小,还没有形成对这些底线的“肌肉记忆”,所以听别人以一种写“甜文”的态度对那些细节说来说去,就不知不觉也跟着去美化这种行为,而忘记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
多的不说了,同学们要弄清楚自己是谁。
弄清这一点,你才会明白该怎么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