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分层,就是做对了一两件重要的事

500

文:蔡垒磊

没有什么比抓住一次“分层”的机会更有性价比的行为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股出现了大量超低估值的股票,而中国的本土机会则是楼市,这个时候入场并选对了标的的人,和在场外观望的人,就彻底分离为了两个阶层。只要那个选对的人不乱搞,这两类人极大概率这辈子都无法相交了——说得再过一点,后代都不一定还能相交。

富人一旦完成了资产和资源的原始积累,光用它们产生的利息,就能跑赢穷人在劳动价值上的所有产出,这就是“分层时机”的价值——抓住这些东西,远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学习都重要得多。

可是分层时机的抓取,是需要三种东西的:首先它需要一点本金,如果你没有本金,有些东西参与不了,而有些东西虽然能参与,但因为本金太小导致收益太少,那你可能就要加上更大的杠杆——这会让你更不容易扛过周期,那就给你的胜利增加了难度;其次它需要一点好奇心,你得是个看到什么有意思的都愿意尝试一下的人,不仅有意愿,还得有行动,不仅有行动,还得乐意“消费”——即亏损了也无所谓,就当玩了玩,你要是有“懊恼”心态,那就不行,它会极大地影响你参与下一次的热情;

最后,它需要你爱学习,美股买过了,比特币买过了,然后呢?卖掉了,那这个“分层”就没有成功。为什么卖掉了?因为对自己的行为逻辑并不十分坚定,对这个标的,和其所处行业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配不上它的长期红利。作为对比,在楼市里分层致富的人要多得多,为什么?一个是它总价门槛高,没法分割,导致很多人“被迫赌了把大的”;再一个是它交易频次低,很多人并不是有眼光,而是因为自己住在里边儿,所以被动获得了几百上千万的资产——这就是锁仓机制的重要性,没有这种机制,就很难暴富。

而除了房子这种流动性极差的金融产品,可以靠运气被动致富以外,其他东西几乎都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践行打底,而不是靠运气,因为握不住。

所以学习和践行当然是有性价比的,越有可能直接通向分层的,搞懂它和实操它的性价比越高——这是底层逻辑。人们以前总以为性价比最高的是卷高考,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底层逻辑,在大量人口还是低学历,高等学府的数量跟不上改革开放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就业机会和价值增量的时期,卷学历当然有性价比,但它并非永远有性价比。

学习的底层逻辑,就是直接,明了,实用主义,什么东西可能导向分层机会的,就一头扎进去,把所有的娱乐活动砍掉,啃下它。我非常难以理解那些在大学里疯狂考证的人,什么教资,计算机,会计等等啥都要,有枣没枣都去打一杆——如果很轻松就能拿下,不费时间的还好说,但如果得花长时间备考,那就很没有性价比,远不如去开个店,帮同学跑个腿赚个兼职费用,找个实习,或者哪怕在网络上尝试做电商,坚持直播,拍短视频的价值高。

太多人把“社会”给搞错了。我没见到几个人在脚踏实地地做事,学习,我只看到了小孩子在学无意义的微积分,学三角函数,背古文;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做着机械的事情,混着日子,然后安慰自己“很努力”。

社会根本不需要你去做那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你很小就会背三字经,不需要你读完四大名著,不需要你理解百年孤独,不需要你在任何一场考试里获得高分,它只需要你去做它现在最需要你做的事情,你不会,就去学那个,不要东张西望的,也不要一年读完365本书。

你只需要观察,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是值得你尝试投资的,就投下去,先套住再研究;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就去搞懂;什么是值得你去做的,就去做。如果你都弄不明白一种东西学了有什么用,那就不要在上面浪费时间,因为你浪费的最大代价,不是钱,而是时间——多学了一点没用的,就少了一点时间积累一些有用的。

人和人的分层,往往就因为一两件重要的事,大家的区别没有那么大,就是理念的不同,导致了行为方向的不同,最后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如果我能送给年轻人一个指南针,我会永远让它指向那些“最有可能直接改变命运”的东西——且这个事情在10几岁时就应该发生,而不是从30几岁才开始。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