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折戟科创板到二次闯关!思必驰亏损困局下的突围
AI独角兽思必驰再次冲刺IPO了。
2025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思必驰向江苏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申请,此次辅导机构依然为中信证券。
对于思必驰来说,这是继2023年5月科创板IPO上会被否后,时隔近两年的再次尝试。而此次重启IPO,或与公司近年的技术突破相关。包括2024年发布自研对话式大模型DFM-2,并通过国家级算法备案,成为江苏省首个“双备案”企业;智能汽车业务累计“上车”超1500万辆,AI芯片年出货量突破2000万颗等。
已经在科创板失败过一次的思必驰,这次会一举成功还是再次在同样的位置跌倒呢?
1、核心技术“硬科技”属性不足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亿、-2.98亿、-2.64亿,累计未弥补亏损达7.42亿元,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2.11亿/-2.63亿/-2.60亿),到2023年一季度亏损扩大至6909万元。
且公司的净资产较2022年末下降36.36%至9334万元,存在上市前净资产为负的风险。报告期间,公司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2022年末货币资金仅1.25亿元。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预测2022—2026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55%,其中智能汽车业务收入预计从2022年的1.03亿元增至2026年的6.32亿元,其年复合增长率为58.95%。但是,行业龙头科大讯飞2022年汽车业务收入仅4.65亿元,只占营收的3.37%,行业龙头尚且增长乏力,思必驰的预测被监管视为“脱离行业规律”。
思必驰招股书也未提示毛利率下滑,其中智能汽车业务从81%降至48%,以及竞争对手云知声、百度的挤压风险。
思必驰在2022年对话式AI技术服务收入占比50.53%,但毛利率从2020年的72.17%降至57.91%,标准化产品推广乏力。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凭借流量优势抢占市场,科大讯飞在存量市场占据主导,思必驰在增量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壁垒。
2021年,思必驰在语音语义市场份额仅3%,远低于科大讯飞的11%以及阿里的7%;虽然近三年,思必驰的研发投入7.9亿元,占全年营收的80%以上,但专利多依赖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发及外部购买,研发自主原创性存疑。截至2022年末,主营相关发明专利仅5项,软件著作权部分购自第三方,技术壁垒薄弱。
公司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也超过50%,且依赖车企,一旦汽车行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公司的营收影响很大。
2023年,思必驰在科创板IPO时,上交所认为思必驰未充分证明其符合“硬科技”属性,核心技术与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相比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且未布局生成式大模型(如ChatGPT类技术),技术路线面临边缘化风险。于是在上会期间,IPO被否。
思必驰的科创板IPO时,拟募资10.33亿元,曾计划IPO募资中3亿元拟用于补流,凸显公司现金流动性紧张,也被质疑“圈钱”而非技术投入。
2、明星机构减持下,陷融资困境
尽管2023年思必驰IPO折戟,但是,2025年1月思必驰完成5亿元融资,由知名产业基金、国资平台、私募基金共同参与。思必驰将围绕“云+芯”战略,持续加速垂域大模型(DFM-2)与全链路对话技术在汽车、IoT等智能终端领域及会议办公、金融等行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2020年股份制改制前,思必驰曾以D轮45亿元估值引入中信证券、元禾控股等机构,但在2023年IPO折戟后,公司的估值或需重估。
而在外部股东方面,阿里网络持股从18.32%降至13.22%,联想控股三度减持至5.21%,原因均为“财务性退出”。但明星资本减持,引发了监管问询,思必驰回应“不影响业务”,但市场解读为资本信心动摇。
根据2025年最新披露,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通过优化一致行动安排,实际控制权调整为33.9601%。创始人团队通过直接持股和一致行动协议保持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但阿里、联想等外部资本占据重要地位。
3、AI红海中的突围
在IPO折戟后,思必驰在技术上加速布局,与DeepSeek合作提升车载语音技术,赋能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覆盖60余家品牌,累计“上车”超1500万辆。
2024年,思必驰更是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苏州工业园区补贴支持,聚焦车载、IoT等垂直场景,试图通过技术标准化与规模化定制突围。
在IPO折戟后,根据规定,思必驰需等待6个月后重新申请上市。若转向创业板或北交所,需满足盈利要求(创业板需两年净利润为正)或调整估值预期,但短期内扭亏难度较大。
如今,整个AI行业处于竞争白热化趋势,行业头部企业科大讯飞、百度、阿里占据语音语义市场24%份额,思必驰需在车载、会议办公等细分场景寻求差异化。
而在技术方向上,思必驰与云知声和寒武纪都布局的“云+芯”,但思必驰缺乏杀手级应用。在大模型方面,思必驰也远远落后百度文心一言和阿里通义千问。
AI企业研发费用率普遍超50%,但商业化周期漫长。思必驰研发投入占比达93%,而科大讯飞仅15%,后者依托教育、医疗等成熟场景实现盈利。而思必驰能否在汽车业务和智能家居方面实现盈利呢?
思必驰的IPO重启是技术商业化加速与资本压力的双重驱动,也凸显了中国AI中腰部企业的集体困境,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资本狂热与监管理性之间反复撕扯。
如今,在AI企业估值回调、科创板审核趋严的背景下,思必驰的二次闯关能一举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