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该像望远镜或显微镜一样,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而不是替代人类”
【本文由“金色年华_”推荐,来自《所谓文明崩溃,就是进入一个人人“只乘凉不栽树”的社会》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韩少功,著名作家——我对他的文学成就不予置评,就是好奇一点,为什么文学家这么喜欢客串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未来学家甚至政治家的角色?。。。真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了中国文人的骨子里吗?
-
韩少功对于1970~2000年的中国尤其是农村确实是非常熟悉,对社会和人情世故的观察毫无疑问也确实很深入,但也许正因为如此,类似于他的人大概会觉得“看透了世界也看透了未来”,也就是各种小说中哪种“成熟睿智的老者”在现实中的实例。。。这一点其实很多老年人(即便不是著名作家)都会存在的心态。
-
一个简单的事实——人才是稀有的,而且常常是从青年一直延续到老年,极少有年轻时碌碌,到了老年忽然成为大才。说得更通俗更直接一点,某人年轻时只是码字的,基本不可能年老时变成真正的政治家。。。即便是鲁迅先生这样的文豪,多半也是做不了一个优秀的官僚的。即便是中国这样传统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国家,政治家兼文豪的确实很多,但文豪兼职政治家的基本都是灾祸现场,比如太白和东坡皆是如此。
-
这篇文章主旨应该是对二次元,或者说网络、新媒体和AI之类印象不佳(往好了说),这是很明显的。但从文章也可以看出,韩先生其实同样活在网络和新媒体制造的信息爆炸之中,从里面掏出一些碎片(本身可能是真实的),然后就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理”。顺便说一下,这种“文化人”其实很常见,比如观网某位“nine边”也是如此。。。他们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有个很古老的真理:专业的事情只能是专业的人来做,不要妄想拿自己的喜好去挑战别人一辈子的辛劳。-
举个文中的例子:韩先生引用了,且从全文来看他肯定很赞赏和认同这个说法——新近获得化学诺奖的哈萨比斯预言:“人工智能最大的风险是人类将找不到意义”,“那时候只能去问神学家和哲学家”(2024)。
-
这句话其实就是典型的“信息污染”,通俗一点就是地摊文——至少我在哈萨比斯的X(推特@demishassabis)和博客https://deepmind.google都找不到类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本人此时此刻(2025年4月)正在推进 Gemini下一代模型,也就是还在努力研发和推广AI。。。作为谷歌 Deep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在今年4月23日(四天前)接受CBS《60 分钟》采访时坚定地预言:人工智能(AI)将在未来十年内“革命化”人类健康,甚至可能帮助消灭所有疾病。
-
当然,对于AI的风险,不少科学家大佬确实心存疑虑。这既是对一种强大能力必然的担忧(类似核武),也是欧美文化深层次的影响(盛行末日论)。哈萨比斯也确实说过:“我们必须像对待核技术一样慎重(对待AI)”。。。事实上,AI还远未成熟,也就谈不到给予真正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定位。即便在欧美学界,乐观派和悲观派都大有人在,并不存在压倒性的观点,更谈不到什么“共识”。
哈萨比斯真的说过:“情感需要生物体的进化背景和具身体验(embodiment),目前的AI并不具备这些基础。”(2023年)、“AI 能学会用‘情绪化’语言回应,但这只是统计模式——它不会像人类一样‘感受’快乐或痛苦。”(2024年)。简单说,哈萨比斯对于“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和类人情感”的态度更接近 “不可知论”,主张先解决可验证的AI 安全问题。他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科学地定义和测试意识,而非预测其必然出现。。。他连AI的未来都不确定(至少现在还没有),何来的“那时候只能去问神学家和哲学家”?
-
最后用他本人的话来做结束——“AI应该像望远镜或显微镜一样,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而不是替代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