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货码头自动化都在干些啥?| 港口圈
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每当提及港口自动化,集装箱港口总是占据着话题中心,而散货码头的自动化却鲜有声浪,要知道,在集装箱问世前,散货才是主流!既然都说港口的未来是自动化,那么散货码头都在干些啥呢?咱们今天不妨就来沉浸式造一个自动化散货码头,探探里面到底有啥门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建一座自动化散货码头,首要任务就是搭建“四肢”,也就是咱们的自动化港机设备。
干散货码头的作业环节包括卸船、水平运输、堆场作业、清舱、装船等,涉及门机、卸船机、自卸车、装车料斗、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装船机等一众港机设备,要实现自动化,卸船机(在某些体量较小的码头则是门机)作为货物入港的“摆渡人”自然得打头阵,但这也是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的一大难点。
干散货与集装箱,从字面意思看堪称一对反义词。集装箱有多齐整,干散货就有多零散。干散货不仅自身形态不同,货堆一挖取还会变形,抓斗位置得实时变换,无法像集装箱一样点对点精准操纵。这是一个世界难题,而3D激光雷达成为破局关键。
烟台港于新国团队就给卸船机安装上激光雷达实现卸船机的自动化作业任务;唐山港丁健团队则将设备远程操控、3D激光雷达扫描、自动化控制等集为一体推出了“基于3D激光雷达的散货装船自动化控制系统”;而青岛港前港公司技术团队又深度融合工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智能识别等前沿技术,攻克了3D激光扫描、电子防摇、视频AI等多项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门机自动化作业。
卸船
至此,装配了激光雷达和三维扫描仪的智能卸船机宛如苏醒的机械臂,俯瞰船舱内部,用雷达探照船舱轮廓,自动计算取料路径,再将煤炭、矿石一锹锹送出舱口——抓取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卸船效率较传统作业提升逾20%,而这背后还有另一大关键技术——抓斗智能防摇系统。
运输
卸下的散货沿着带式输送机网络奔赴堆场。输送带上的高精度皮带秤与在线含水监测设备,确保物料以恒定流量前行;一旦出现跑偏、超载或粉尘超标,智能预警系统立刻发出指令,自动停机或启动精准喷淋。黄骅港的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便在云端实时锁定起尘点,喷雾只“打在点”不“打在面”,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也让堆场更洁净、更安全。
堆取
进入堆场后,斗轮堆取料机承担起“造山”和“搬山”双重任务。它们装备了自动开层和塌垛应急处理装置,通过预先搭建的 3D 堆垛模型与雷达实时校准,自动完成理想堆型的构建与精准取料,不再依赖人工目测与经验。几秒钟内,料堆轮廓被扫描、取料深度与角度被自动调整,混合多种物料时误差可控制在 0.2% 以内,让“混料精度”这一行业顽疾迎刃而解。
装船
当堆场完成“储备”后,下一步是精准装船。装船机上的舱边激光感知器和GPS定位系统拼装出一份千余种船型的大数据库,自动计算各舱容积与配载方案。操作员只需在控制室中点击几下,系统便会生成最优卸料角度与投料量,确保“投准不溢、不偏载”,好比给不同形状的水杯倒水,却从不洒一滴。
现在,散货的基础作业流程——卸船、输送、堆存、装船——已经实现了硬件层面的全自动化。可“四肢”再强壮也需要“大脑”指挥,也就是咱们熟知的TOS系统(码头操作系统)。
早在2016年,张家港港就上线了自主研发的PORTS港口要素系统,它像一张实时雷达图,将船舶靠离、机具状态、人员位置等要素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PDS港口大数据系统让“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自动生成报表、支持可视化分析,真正让管理者从“事后汇报”转向“事前预判”。不久前,黄骅港推出了覆盖设备层、协同层、调度层、计划层和规划层的CE-TOS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实现了港口群协同和全环节数字化;而山东港口的“天和”方案更带出了七大i系列生产系统,在散杂货、干散货、液体散货等多种业态中,实现了从船舶计划到计费结算的全链条管理。
如果把硬件自动化技术比作不同乐器,那么TOS系统就是那位指挥家:它实时接收前端设备反馈的数据,对卸船机、输送带、堆取料机、装船机以及下游铁路、公路接口进行统一调度,消除了“信息孤岛”和“人工对接”的延迟。每一个鼠标点击,都会触发系统自动下发精确指令,硬件与软件在港区内宛如交响乐般协同运转。
当然,这场自动化变革绝不仅仅是“贴传感器、上软件”的简单工程,背后更是一场贯穿装备制造、算法研发、系统集成与人才培养的深刻革命。黄骅港的课题组,为了让装船“像倒水”,跑遍全球调研、搭建三年船型数据库;烟台港的“于新国创新工作室”,以一套3D激光雷达+云计算方案,率先攻破了干散货“最后的堡垒”;舟山鼠浪湖码头更在离岛环境下将单机自动化率提升至近100%,创造了“双40万吨”全球唯一的先例。
回望传统散货作业,卸船、堆取、装船等环节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工人常年在高空、机舱内手动操作,作业节奏不均、效率波动大,现场粉尘、噪声、塌垛等安全隐患始终难以彻底杜绝;设备利用率与能耗往往难以兼顾,管理者只能依靠事后汇报、人工统计来调整生产计划,整体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而进入自动化时代后,智能卸船机、堆取料机、装船机等自动化设备可全天候、恒速、高精度作业,单机作业效率普遍提升20%以上,整体吞吐能力提升30%甚至更多;工人从“攀爬机臂”变为“坐在中控室”,高空坠落、粉尘吸入、机械碰撞等事故风险几乎清零;而精准喷淋抑尘、恒流输送、数字化堆场等措施,使得码头粉尘、噪声、废气排放大幅降低;TOS/PDS 等平台实现“事前预判、实时调度、事后复盘”,管理者从“被动应答”转为“主动决策”。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次看到巨轮静待岸边,或许就能想到,这背后,正是“港口工匠”以钢铁为笔、以数据为墨,绘就的一部智能化散货传奇。
好了,关于散货码头的自动化你还知道些什么?不妨与我们在评论区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