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留学生在中国
来源:微信公号“狐狸罐头”
与留学生相关的几条新闻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巨大争议。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留学生暴力抗法仅被处以“批评教育”的处罚;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找“学伴”的一则旧闻在微博上被怒喷;山东财经大学给留学生腾宿舍的新闻同样招致一片质疑声……
面对舆论压力,推搡交警的留学生被留校察看了,山东大学发了个道歉声明,山东财大也作出了暂停搬迁宿舍的决定。
几条新闻热传的背后,是中国近些年留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带来的问题。
50万留学生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之一。事实上,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之一。总之,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的很多,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也不少。
教育部今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一共有49.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的1004所高校学习。
按照几年前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到的“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这个目标极有可能在今年就提前实现。
这么多留学生在中国留学,为啥没有遍地是留学生的感受?
除了留学生分布的高校太广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留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亚洲,占比高达60%,人数最多的韩国留学生超过5万,其次是泰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十强”中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是非亚洲国家。
肤色相近的亚洲留学生,乍一看不容易分辨出来。我读研的大学有不少越南留学生,不开口说话还真不知道他们是留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学生在多数国家都是最大的留学群体。比如美国的国际学生中,排名前四的也全是亚洲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韩国和沙特。
人数第二多的非洲学生虽然占比不高(16.57%),增长却最迅速,连续多年增速在10%以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03年至2015年,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由不到2000人增至近5万人。
有埃及中文系学生在媒体采访中说道:“中国是希望,中国代表着未来,到中国留学,我们才有希望和未来。”
再对比看一下,美国和英国每年接受约4万名非洲学生。中国在2014年就超过了这一数字,成为仅次于法国的非洲学生出国留学第二大目的地。
遍地奖学金?
同样是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度来华留学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占比12.81%。比例并不高,但为啥会给人一种外国留学生都有奖学金的印象?
根本原因在于,12.81%只是国家奖学金的比例,地方政府、高校和各机构还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奖学金。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大官网上的信息显示,除了中国政府专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国际学生还有六大奖学金可申请: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直观的数字。2017年一篇论文曾研究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国际学生奖学金情况,除去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还有高达95.1%的留学生获得了中国的各类奖学金!
奖学金不但覆盖率广,资助额也相当高:
(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
去年一部叫《东帝汶女孩》的短片中,一名90后东帝汶留学生提到,自己获得的奖学金不但能支持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寄一部分回家给父母。
当然了,给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是国际通行做法。比如英国外交部的志奋领奖学金项目,1年资助额能达到30万以上。不过,志奋领奖学金的要求相当高,雅思6.5分这样的硬条件就不说了,英国使馆还会全球海选,对候选人进行多轮面试。
反观咱们这边,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对留学生的语言、学习成绩等的要求,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奖学金制度,门槛可就“弹性”多了。
有鉴于此,去年一篇中国“花大价钱买留学生”的微信文章广为流传,惹得《环球时报》赶忙撰文辟谣称,“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是“对数据的误读”。
“超国民待遇”?
是不是对数据的误读不好说,但留学生的住宿条件普遍更好,这是很多人看到的事实。
网上随便搜了搜各大学留学生宿舍的图,大多是这样的↓
(吉林大学留学生宿舍)
(浙江大学留学生宿舍)
单独的宿舍大楼,双人间、独卫、有厨房是标配,高大上一点的还有会议室甚至健身房。
至于国内学生宿舍,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四人间带卫生间算是高水平配置了,空调早些年基本没有,打热水还得去专门的热水房。
其实在山东财经大学之前,已经有过多起为留学生腾宿舍的案例:
强迫学生腾宿舍给留学生?无锡一高校:系常规工作
上海高校回应“中国学生为留学生腾宿舍”:常规宿舍调整
除了“常规调整”的腾宿舍,还有让留学生先用上空调的,比如济南大学。去年6月,济南大学学生在校广播电台点歌催校长装空调。学校回应说,正在解决电力增容问题,解决好了马上装。
这事当时还被人民日报官微转了↓
没过多久,济南大学果然给学生宿舍装空调了,不过是先给留学生公寓装的。至于普通学生宿舍,就先“耐心等待”吧。
还是在去年,武汉大学有学生发帖称,在学校公寓内给电动车充电,却被保安质问“你是哪国人?中国学生出去”,原因是“本充电处仅限国际学生使用,其他车辆勿入”。
针对留学生宿舍问题,有身处其中的留学生制作过一个视频:One country/Two dorm(一个国家/两种宿舍),个中意思大家自行体会吧。
当然了,留学生的住宿条件好,收费也更贵↓
上边是浙大留学生公寓收费标准,按天收费折算,一个月的费用比普通学生一年的费用还高。
收费更高,住的更好,表面上看是没毛病,但问题是,他们高昂的奖学金往往能覆盖这些费用。
“实力需要”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留学生数量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国际化程度的体现。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中国长期存在“留学逆差”的问题,设法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中国,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录取的留学新生从2005年的6.1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1.1万人,增幅82%。相比之下,同期国内大学生录取人数从504万上升到698万,增幅38%。
来华留学生激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推动发展,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比如山东青岛校区那位需要25名志愿者照料的国际友人Carter Chapwanya,就曾以山东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的身份,在中国日报网站发表英文文章,讲述“非洲人为何热爱中国的冬天”。
而对高校来说,增加留学生数量,不仅事关国家形象,还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学生比例能够反映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声誉以及提供国际化教育环境的能力,是衡量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说点更具体的。
QS咨询公司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每年制作的榜单,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两家大学排行榜。两家排行榜都是根据特定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的,指标中都包括了国际学生比例,前者权重为5%,后者权重为2.5%。这意味着,留学生比例越高,大学排名也越高。
多招点留学生就能提高高校排名,有何不可?
硬实力为本
然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激增,如何保证质量又成了难题。
2017年,清华大学取消国际本科生的笔试要求,改为“申请+审核”的方式,彼时被质疑为降低录取标准。尽管清华后来解释说,新的录取方式门槛会更高,但留学生更容易录取的争议仍未平息。
清华如此,其它高校就更不用说了。Vice新闻曾采访过几个到中国的交换生:
“我的一些朋友刚从北京的一个交换项目回来的时候,他们都拿到了相当于1200美元的现金……那笔钱是他们的奖学金……你的绩点不需要到4.0,甚至连2.5都不用,就可以拿到奖学金。”
除了留学生质量无法保证,人数激增对高校的管理也是挑战。
上文提到的无锡某高校,也就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才几十名留学生,2018年招了320名留学生。一下涌进这么多留学生,如何安排他们的住宿是个大问题,也难怪会做出强迫学生腾宿舍给留学生的举动了。
另一方面,这种让留学生单独入住的方式,其实并不利于他们融入中国文化。北大教务部副部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撰稿人之一的卢晓东表示:
“首先他们还不能跟中国学生同住宿舍,留学生要融入中国文化,课外深入的交流和接触是重要环节,但现在政策还不允许和鼓励。”
这一点,可以参考下日本的做法。2008年,日本提出了“30万留学生接收计划”,跟中国的50万有的一比,但日本招收留学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接收高质量的留学生。
日本的大学希望通过招生留学生,使之与日本学生同堂上课,借此带动本国学生学习热情。一些大学设立国际村、英语村等,旨在打破国籍,为国际学生的融入提供便利。
归根结底,吸引优质留学生,还得靠自身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