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连捷的治理哲学——对“变与不变”的精准拿捏
闽南文化中的“敢拼会赢”精神,既是闽商纵横四海的底色,亦是其突破传统桎梏的密钥。
作为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标杆,恒安集团的变革史,恰是一场将草根韧性转化为制度理性的革命。其以“去家族化”为切口,重构企业基因的实践,不仅颠覆了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逻辑,更揭示了闽商文化中“善观时变”的深层智慧。
破局:从“宗族共同体”到“制度共同体”
家族企业的痼疾,往往源于“血缘”与“规则”的冲突。
1998年恒安上市后,许连捷面对的是一幅典型的闽商家族图景:40余位创始股东、盘根错节的亲缘网络、决策效率低下。这种“生产队分粮式”的治理模式,在全球化竞争面前已显疲态。
许连捷的“动刀”堪称壮士断腕:劝退直属家族成员、剥离同村创业伙伴,将股权从“宗族共有”转向“核心控制”。施、许两大家族通过控股公司形成战略同盟,既保持了决策稳定性,又以制度化持股破解了传统分家析产导致的权力碎片化危机。这种“选择性去家族化”,本质是将企业从“情感共同体”升维为“利益共同体”,为现代治理扫清了产权障碍。
淬炼:TCT革命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01年豪掷半年利润引入汤姆逊TCT管理模式,是恒安从经验治理迈向专业治理的关键一跃。
这场变革的深意远超流程优化:当“洋顾问”连创始人发言音量都要规范时,实则是将闽商“家长式权威”置于制度规训之下。TCT模式通过全周期时间管理,将个人意志转化为标准化程序,在保留企业家精神内核的同时,剥离了人治随意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连捷以“让渡话语权”的胸襟,完成了企业权力结构的隐性重构——职业经理人体系与家族控制权形成制衡,避免了“去家族化”沦为“去能力化”的陷阱。
恒安的治理哲学,在于对“变与不变”的精准拿捏。
施、许两大家族始终维持着20%左右的均衡持股,既避免了一股独大,又防止了控制权分散;许水深等族亲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则展现了“制度为先,血缘为辅”的用人智慧。
这种设计符合现代企业“控制权集中、经营权开放”的趋势:通过董事会席位分配实现战略掌控,借力职业团队提升专业效能,而员工持股计划更将个体命运与企业成长深度绑定。
正如晋江民企纷纷效仿的“恒安模式”,其精髓不在于彻底否定家族,而在于构建“家族资本控制、市场人才运营、公众资本参与”的三元共生体。
启示:闽商文化的治理哲学投射
恒安变革的深层动力,恰是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现代表达。移民文化的流动性基因,使其天然具备制度创新的敏感度:从冒险下南洋到引入TCT模式,从宗族抱团到股权重构,“开放”与“契约”始终是进化的主线。而“爱拼敢赢”的原始冲动,在治理革命中被升华为“拼制度创新、赢系统优势”的持续竞争力。
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转译,为传统家族企业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范本——真正的基业长青,不在于消灭家族,而在于让家族成为制度文明的守护者而非阻碍者。
恒安集团的变革史,实则是中国民营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当“拼”的内涵从个人胆识转向制度智慧,当“家族”的边界从血缘网络延展至价值网络,闽商文化便完成了从地域性精神符号到普适性商业文明的蜕变。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这种以文化韧性托举制度创新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国家族企业穿越周期的终极密码。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