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软件正在反向制造“就业危机”
作者:高恒
在杭州一家公司负责招聘岗位的马里奥利奥最近发布了一段视频:他想招一个“留学顾问”,点开招聘平台的简历列表,发现真正“匹配”的人不是没有,而是系统不给显示。除非他为这些候选人单独付费,每点一个人,要价从198元到600元不等。他直言:“不是没有人来应聘,也不是公司不想招人,而是我们都被平台卡住了。”
这段视频引发了大量共鸣。过去几年,越来越多求职者困惑于“投出去的简历没人看”,越来越多企业抱怨“招不到人”。而当平台成为信息撮合的唯一中介,并开始对每一次“看见”收费,这种本应提升效率的工具,开始反过来制造“就业危机”。
当流量逻辑渗透到招聘平台,一种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求职者的劳动预期与企业的招聘需求正在被平台以“信息门槛”的方式重新塑造。而在这场以“智能匹配”为名的商业游戏中,输家是每一个以为自己可以靠努力获取机会的人。
01·平台不是“中介”,是“信息定价者”
招聘平台从来都不是“公益”项目,但它们的角色转变,仍然值得警惕。
在传统认知中,招聘平台的作用是“降低信息不对称”,让有工作需求的人和有用人需求的企业更快地对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这是一种工具型角色,和婚介所、房产中介、黄页本质类似:撮合即可,不干涉匹配过程。
但如今的招聘平台,角色早已悄然改变。以BOSS直聘、猎聘、脉脉等主流平台为例,其主要盈利模式早已不止“展示职位”或“广告曝光”,而是更细化、更多层次的“功能收费”体系:查看简历收费、意向沟通收费、智能推荐收费、加速曝光收费……企业想要看一位候选人资料,要付费;想跟候选人多说几句,要付费;想让自己的岗位被更多人看到,也要付费。而这些功能打包之后,价格甚至可以高达上千元。
平台不再是中立的信息桥梁,而是信息的“定价者”:你能不能看到合适的人、你是不是被看见,都不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你是否有能力为“信息”付费。这种模式将本应属于“自然流通”的信息资源商品化,并将招聘过程从“人才匹配”异化为“预算竞争”。
更讽刺的是:这种机制不仅让中小企业被迫卷入“抢人竞价”,也让大量求职者陷入“可见即权利”的幻觉——他们可能早已被“智能算法”打上标签、沉入信息底层,连“被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02·撒网简历背后,是平台主导的“信息雾霾”
从表面看,招聘平台似乎活跃得很:求职者每天能收到几十条“沟通意向”,企业HR后台有源源不断的简历涌入。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会告诉你:这些沟通大多无效、简历大多不匹配。平台好像是热闹的集市,但却没有真正的“买卖”发生。
这是“撒网式简历”与“钓鱼式岗位”的双向失效。
求职者为了提升“被看见”的概率,只能盲目撒网,一天投出几十甚至上百份简历。而企业为了“降本增效”,也会发布模糊职位,收集简历再慢慢筛选。更有平台推波助澜——用“简历热度”“沟通人次”“曝光分值”这些指标来评价一条招聘信息的价值,引导企业优化标题、关键词、行业标签,从而更容易“被推荐”。
最终结果是:平台看似供需两旺,实际却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信息雾霾。真正的合适人选反而被埋没在信息噪声中,平台也没有任何动力去清洗这种低质量信息——反而它的商业模型,依赖的正是这种“看似有用的信息混乱”。
而且,平台算法在其中并不“中立”。许多企业反馈,即使发布岗位的人选标准非常明确,平台仍优先推荐那些付费更高、沟通更频繁的候选人。智能匹配的权重背后,是平台商业利益优先于用户匹配效率的冷冰冰现实。
这是一场被平台主导的“结构性错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求职者迟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人才不够”或“岗位稀缺”,而是信息撮合的中介机制早已变形为“流量分发+权限解锁”的变现系统。
03·平台是唯一赢家,社会正在为其付出隐性代价
如果说过去招聘平台是工具型角色,那么今天的它们,已经变成了算法主导的“交易平台”,甚至有点像把“就业”变成了“电商”。
平台赢了什么?用户数据、流量时长、广告营收、功能收费,还有对整个就业市场流动路径的部分掌控权。
企业失去了什么?招聘门槛提高、人力成本上涨、信息真伪难辨、精准匹配困难。
求职者又失去了什么?投递效率、被看见的机会、简历的控制权、以及对“劳动换机会”的基本信心。
而更需要警惕的是:招聘平台正在积累巨大的数据资源,求职者的职业路径、沟通偏好、过往面试表现,甚至简历停留时间、关键词点击行为,都会被平台收集。这些数据一方面可能被用于广告投放、企业定价、职位分层;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未来被用于“信用评级”“用工预测”甚至“候选人排序”,而这些系统性规则,平台没有义务对用户解释,更没有义务开放监督。
在这样一个去监管的环境中,平台已经从“中介”变成了一个“系统构建者”。而这个系统不再以公共服务为本,而是以“交易为王”。
回顾招聘平台的演变也能看出这一趋势:
•过去的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更像“广告发布版”,依赖企业展示和主动搜索;
•到了BOSS直聘和猎聘时代,变成“沟通式社交平台”,强调实时互动;
•再后来,平台全面引入流量分发逻辑、竞价排序逻辑、千人千面推荐机制,招聘也变成一场“流量战争”。
这条路径其实和今日头条、抖音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先抓住用户,构建生态,再在信息分发上设置权限,通过多维度收费提升变现能力。
唯一不同的是,短视频平台售卖的是时间,招聘平台售卖的则是“机会本身”。
写在最后:就业不是一门生意
招聘本该是一种服务,是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工具。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劳动与岗位更高效地结合,而不是将“机会”拆解成一个个收费功能、一个个算法标签。
当就业被彻底平台化、商品化,当企业与求职者的每一次接触都要“买票入场”,这就不仅仅是市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我们不能假设平台是中立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当算法成为裁判,而裁判手里还握着售票窗口时,这场比赛就早已不再公平。
招聘平台的成功模式,不应该是建立在误导用户、制造错配、贩卖焦虑之上。它必须重新回到“效率”与“服务”本位,而不是让本已艰难的就业市场,进一步滑向信息门槛制造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