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文化自信的“四梁八柱”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文化建设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当前,我们要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重点把握好四个关键维度,犹如建造房屋的四梁八柱,共同支撑起文化自信的大厦。
握紧指南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文化前行之路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当游客们沉浸在"盛唐密盒"的互动问答中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问答内容里暗藏的辩证思维。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科学世界观。就像陕文投打造的《大秦赋》等影视作品,既尊重历史真实,又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朝代兴替规律。
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灵魂”,才能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商业至上的泥潭。去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特展,用考古发现印证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教科书上的理论这么鲜活”。这种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深挖营养源——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土壤中萌发新芽
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旁,非遗传承人王秀梅的剪纸工作室总挤满研学的中小学生。她创新设计的“南泥湾丰收图”剪纸,将传统技艺与红色记忆完美融合。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像西安易俗社将秦腔《三滴血》改编成沉浸式演出,用现代舞美诠释经典IP,让百年老戏焕发新生。省文旅厅去年启动的非遗进景区工程,带动全省42个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转型,证明传统文化绝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滋养现代生活的活水源泉。当我们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就能让古老智慧在当下绽放异彩。
激活动力泵——革命文化为精神家园提供不竭能量
在铜川照金红色小镇,90后讲解员张晨开发的“VR重走红军路”体验项目,让游客戴着头显设备感受薛家寨保卫战的烽火岁月。这种创新传承模式,使革命文化从静态展览变为可感可参与的鲜活记忆。
就像陕歌打造的原创舞剧《延安保育院》,用艺术语言讲述战火中的教育奇迹,巡演途中场场爆满。省教育厅开展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编排校园剧《小萝卜头》、制作“马栏红”苹果文创等实践,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这些探索证明,革命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催人奋进的现实力量。只有让红色记忆融入时代脉搏,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精神动力。
培育常青树——用先进文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
在西安高新区,由90后创业团队打造的“新国潮实验室”里,设计师们正在将航天元素融入汉服设计。这种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创意,折射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质。就像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装台》,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的精气神。
省文联组织的“秦岭生态艺术创作营”,带动艺术家们创作出200余件反映绿色发展成果的作品。这些实践表明,先进文化必须像秦岭一样既有坚实根基又能孕育万物,既要弘扬抗疫精神等时代楷模,也要包容“大唐不夜城”这样的文化新业态。只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才能培育出枝繁叶茂的文化常青树。
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秦腔唱腔的创新里、每件革命文物的数字化呈现中、每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美丽邂逅时。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解析文化基因,用优秀传统的“老火汤”滋养创新实践,用革命精神的“火炬”照亮前行道路,用先进文化的“新枝”延伸发展空间,就能构筑起既有中国气象又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厦。这样的文化建设,终将让中华大地的每寸土地都散发历久弥新的文化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