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9000万!历时半年多,宁波北仑码头货轮爆炸真正原因曝光!
2024年8月9日下午1点46分,宁波舟山港北仑码头的一声巨响,打破了港区的平静。利比里亚籍集装箱船“M”轮在作业时突发爆炸,船首右舷火光冲天,集装箱碎片四溅,浓烟笼罩码头。这场事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9000万元,成为近年来中国港口罕见的重大安全事故。
爆炸瞬间
事故的导火索是船上一个未插电的冷藏集装箱(箱号MWCU6639680)。当天下午1点30分,值班水手周某在巡检时闻到刺鼻气味,随后发现集装箱门下方有黄色液体泄漏,并伴有“嘶嘶”声和白色烟雾。
短短16分钟内,险情迅速升级——白烟转为浓烟,压缩机排风扇处不断喷出烟雾。1点46分30秒,集装箱突然爆炸,瞬间将周边3个集装箱炸成碎片,2个坠毁在码头,4个落入海中,船体严重变形,甲板一片狼藉。
从码头监控画面可见,爆炸前船首已被烟雾完全笼罩,最终火光冲天的场景触目惊心。所幸船员反应迅速,全员20人在8分钟内撤离至安全区域,未造成人员伤亡。
致命选择
调查显示,爆炸的直接原因是集装箱内装载的化学品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发生热失控。这种用于化工生产的有机过氧化物,常温下会缓慢自分解并释放热量,而高温会加速这一过程。
然而,涉事集装箱的运输方案存在重大疏漏:
“冷藏箱不插电”的隐患:托运人原计划用冷藏箱运输TBPB,但因舱位紧张,最终选择将冷藏箱作为普通箱使用(不插电)。这种箱体密封性强、隔热性好,导致内部热量无法散出,形成“高温高压锅”。
夏季极端高温:装箱时上海气温高达35℃,而货物从7月25日装箱到8月9日爆炸期间,上海、宁波持续遭遇40℃高温。露天堆放的集装箱内部温度远超TBPB的安全阈值。
责任链
事故调查组认定,托运人P公司与承运人YM公司对事故均负有责任:
托运人为满足目的港冷藏需求,盲目选择不插电冷藏箱,却未评估高温下热失控风险;
承运人审核运输方案时,未结合夏季高温和货物特性,草率批准了这一危险方案。
一场价值9000万元的爆炸,敲响了危险品运输安全的警钟。当“便利”凌驾于“安全”,灾难便可能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