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生,开始“抛弃”律师
作者 | 迷茫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去年6月流传甚广的疑似华东政法校友会群聊截图
“211法硕,海投50多份简历,一个面试都没有。”
“双非法硕,拿了A证,投了300份简历全被拒。”
“学法七年,从业两年,最正确的决定是转行。”
这不是段子,这是法学生正面临的现状。
当五院四系的文凭不再是从业通行证,当凌晨三点的法律意见书成为隐形墓碑,当理想必须让步给现实稳妥,年轻人们似乎已经看不到希望。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3个法学生,看看这些站在岔路口上年轻人的困惑、挣扎和沉默。
01. 被法学选中的人
|一个理科生4年的困兽之斗|
@小林,21岁,211法本,考研失败、无证,坐标成都,待业
🔺考研时冲刺到凌晨的小林
7年前被调剂到法学专业时,我认为这只是人生的小偏差。
理科生的思维让我笃信「路径依赖」,考研、法考、进律所,这套标准答案总不会错,可现实却充满变量。
考研一战失败,法考卡在主观题,好不容易获得的红圈所实习机会,更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精英律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颗精致螺丝钉。
我隐隐觉得自己在被推着走,直到进入了一家上市房地产公司做实习法务,让我有了出走的决心。
🔺红圈所实习时,处理的资料一角
一次,一个快到期的强制执行案件忘了续封,我被紧急派去外省法院处理。
然而因为申请得晚,法院流程卡住,脱保几乎不可避免。作为一个几乎没成本的实习生,领导让我跟法官「打感情牌卖惨」,慢慢磨慢慢耗。
于是,我在立案大厅待了七天,每天跟法官说:“能不能快点办?如果办不好,我就不能回去了。”
催收的工作更是负能量的收割机,客户时常用一些难以入耳的话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而我不能挂电话、不能反击、保持专业。
情绪负债远比加班可怕,我恐惧的不是失误,而是对这种生活的默认。
我知道法律行业需要积累,也看到很多人走得很成功,但我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走下去。
我不是不努力,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这条路适不适合我。
02 从二本到五院四系
|卡在律所转正门前的458天|
@ 小周,25岁,法硕,A证,坐标北京,努力转正中
🔺人来人往的地铁
本科二本,二战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没人脉、没优越的家境、非五院四系嫡出,想跨过红圈所的门槛几乎不可能,努力能补一些差距,但补不了「出身」。
目前我在一家小律所实习,目标很明确:转正,如果转不下来,「毕业即失业」。
实习工资2千,不买五险一金,每天做调研、写材料、见客户,忙到晚上9点后办公室还坐着一排人。
没有人说必须加班,但大家都默契地进行着静默竞赛,你一走就输了。
🔺逆袭的故事,只会出现在荧幕里
朋友们有的考公上岸了,有的留在高校做辅导员,还有的毕业直接进大厂,底薪起价就是一万多。
而我,还在为一个「能留下」的资格拼命。
我知道自己不缺努力,但心里也越来越清楚,不是每一条走向律师的路都能走通。
尤其是像我这样,学历不是一路名校,家里没资源,也不擅长推销自己。
如果转不了正,我该怎么走?是考公?还是继续坚持?
03 赢了仲裁
|正义的梦想还是让步给了现实|
@ 小汪,25岁,211法本A证,坐标上海,律所实习中
当初选择读法,是希望将来可以为别人提供一些真正的帮助。
律师这个职业满足了我的想象,专业、清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真正开始实习,接触到法律实务后,才发现很多事和想象的不一样。
我在一家律所实习,是某建筑公司的合作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场劳动仲裁。
对方是一位将近60岁的工人,在工地受伤起诉公司。我负责整理材料,当我略扫合同就已经明白,我们应该会败诉。
但公司当初留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条款,我要做的是从这些口子里找突破点。
仲裁那天我见到了那位工人,他穿着破破的衣服,老得背驼到已经变形,而我穿着整齐,准备充分,表达利落直击要害。
我们最终胜诉了,但心情却很复杂,我知道自己只是履行职责,也知道站在律所角度,我做得没错。
但我知道这是律所要求的工作,符合法律程序,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不安。法律的初衷是公正,然而它的实际结果,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公正。
我开始动摇,这条路,是否真的是我曾经向往的那条路?
🔺《初步举证》中站在不同角度后
开始动摇法律信念的大律师
不是你不够坚定,而是这条路真的不容易。
我们采访的这三位法学生,有的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有的是因为拼尽全力却始终卡在出身,有的是在一次次的案子里,看清了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做出最终的选择,有人还在律所里加班,有人还在迷茫地投简历,也有人,只是暂时停了下来。
如果你也在犹豫迷茫,也许你会从这些故事里,听见找到一些共鸣,或者从这里找到一个你可以抒发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