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与否定过去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在网络的言论场中,一则网友的留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位网友回忆,1960年秋,自己考上高中,到腊月初,还穿着单裤,没有袜子,单鞋后跟破出一元硬币大小的洞,上身虽穿着棉袄,却连单衬衣和背心都没有,且同班还有三人同样如此。言下之意,就是前30年苦不堪言。
      

       这或许是真实发生的状况,然而,仅仅聚焦于物质的匮乏,就对过去进行全盘否定,无疑是片面且短视的行为。
      

       我们必须将这一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分析。解放之前,中国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沼,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全面崩溃,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资源极度稀缺,只有家境殷实者才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读书,近乎天方夜谭。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家一穷二白,但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教育开始向普通大众敞开大门。文中的网友能在当时考上高中,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有力证明,倘若没有解放,这样的机会根本不会降临。
      

       如今,一些人总喜欢用当下的物质条件与过去做简单对比,将过去说得一无是处。他们忽略了,正是过去的艰苦奋斗,才铸就了今日的繁荣。
      

       建国初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却毅然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翻身得解放,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些社会层面的巨大进步,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若干年后,科技高度发达,机器人能承担所有家务,人们无需挤车上班,学校教育取消,通过人机对接就能将知识拷入大脑,那未来的人们是否就可以嘲笑我们现在的辛苦与低效呢?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与价值,不能因为当下的成就,就对过去的努力嗤之以鼻。
      

       否定和嘲笑过去,要么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不了解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的拼搏与奉献;要么就是罔顾事实,出于某种目的,恶意抹黑历史。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珍视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成果,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而不是盲目地否定过去。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创造未来,让国家持续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