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表面上是“美国优先”的强硬手段,实则是一场充满战略短视的自我消耗。这一政策不仅未能兑现其承诺的“平衡贸易逆差”“复兴制造业”,反而让美国经济陷入多重困境,甚至动摇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根基。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特朗普政府如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贸易逆差不降反升:数据直接“打脸”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然而,现实数据却显示,自其第一任期加征关税以来,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例如,2017年欧盟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300亿美元,到2025年已增至2100亿美元以上。对华贸易逆差同样未改善:202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1.21万亿美元,比特朗普首次发动贸易战的2017年高出50%。
这种反差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其依赖进口商品;另一方面,加征关税推高了进口成本,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并未因此转向国产替代品,反而被迫承受更高价格。例如,美国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和一半的铝依赖进口,加征关税后,国内金属价格飙升,汽车制造商成本增加数千美元,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种“自损式”关税逻辑,本质上是用美国普通人的钱包为政策买单。
二、通胀压力加剧:美联储政策空间被锁死
特朗普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推高通胀。2025年,美国通胀率始终未降至美联储2%的目标区间,而加征关税进一步加剧了物价上涨压力。例如,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使美国进口商品平均税率从3%飙升至39%,导致消费品价格显著上升。美国铝价已是全球最高,钢铝关税引发的成本上涨传导至汽车、饮料罐等下游产业,挤压企业利润并推高终端价格。
更严重的是,通胀压力限制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选择。若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加息,可能加速经济衰退;若维持低利率,则通胀风险加剧。这种“滞胀”阴影已在美国经济中显现,股市暴跌、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等现象,均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恐慌。
三、股市与企业信心崩塌:华尔街的“用脚投票”
特朗普关税战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尤为直接。2025年3月,美股三大指数连续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累计跌幅超14%,小盘股指数罗素2000接近技术熊市区间。科技巨头首当其冲:亚马逊、苹果等企业市值缩水数千亿美元,特斯拉股价腰斩,马斯克个人财富蒸发近1500亿美元。
这种市场震荡的背后,是投资者对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的强烈担忧。例如,当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时,美股期货全线跳水,耐克、苹果等跨国企业盘后交易跌幅超7%。企业界普遍认为,关税战打乱了全球供应链,迫使企业承担额外成本,且政策反复无常(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关税的“加征—豁免—再加征”循环),进一步削弱了商业信心。
四、国际反制与盟友离心:美国的“孤家寡人”困境
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未能压服贸易伙伴,反而引发全球性反制,甚至让传统盟友倒戈。欧盟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精准打击波旁威士忌、哈雷摩托车等产自特朗普支持州的产品。加拿大则通过世贸组织申诉、暂停出口电力附加费谈判等手段反制,迫使特朗普多次撤回关税威胁。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企业回流本土,但现实是跨国公司选择“绕道”。例如,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54%关税后,部分企业转向越南、墨西哥等国生产,但这些国家同样被特朗普列入高关税名单。这种“四面树敌”的策略,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削弱了美元霸权(美元在全球交易结算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1%降至58%)。
五、国内政治压力:农业州“反水”与选举危机
关税战的国内政治代价同样沉重。中国针对美国农产品的精准反制(如大豆、玉米加税),直接冲击特朗普的农业州基本盘。2025年,美国农民因出口受阻陷入困境,迫使特朗普派参议员戴恩斯访华求购农产品,甚至松口称“关税可以谈”。这种政策反复暴露了特朗普在选举压力下的脆弱性。
此外,关税收入并未填补财政赤字。美国公共债务占GDP的115%,财政赤字率接近7%,而关税收入杯水车薪。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为减税政策“补窟窿”,却导致经济恶性循环:减税刺激的需求被通胀吞噬,关税加剧的贸易冲突又拖累增长。
六、历史教训与体系崩坏:重蹈“大萧条”覆辙?
从历史维度看,特朗普关税战的危险性远超短期经济数据。20世纪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曾加剧“大萧条”,而当前美国正以同样方式破坏二战后建立的开放经济体系。这一体系曾让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从20%提升至60%,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在撕裂多边规则,引发全球3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预警。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从全球化领导者沦为规则破坏者,加速了国际权力格局重组。中欧加强合作、发展中国家探索多元贸易网络(如“一带一路”),均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回应。若美国继续一意孤行,其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恐将加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