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000亿,拼多多为商家的「质变」兜底

文 | 阑夕

关税大战风雨将至,拼多多已经动了起来。

拼多多选择宣布「千亿扶持」的时间,是在小长假的第一天,这未必是故意的,却以另一种形式再次证明了这家公司不按常理出牌的特质。

账上躺着3000多亿人民币的现金,但对分红或是回购这种上市公司常见的股价管理手段高度免疫,更是在言必称AI的资本环境里,对腾笼换鸟的叙事路径敬而远之,持续把钱投向电商市场的结构性建设。

「千亿扶持」就是最新一项举措,其力度也是电商史上从未有过的:未来三年,拼多多要在供给侧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和资源,帮扶商家完成新质生产趋势下的转型升级。

其中还包括对美国出台关税政策的应对,出口供应链受到关税的影响和冲击已经不可避免,尤其是全球贸易循环里缺少话语权的中小商家,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去克服不确定性,拼多多宣布针对性的为跨境电商增加补贴力度、稳定生产周期,这是雪中送炭的性质。

要知道,拼多多一年的利润,差不多也就千亿的量级,相当于计划在三年里花掉一年的盈利,这是非常昂贵的支出,也为电商行业发出了一个极其明显的信号——终局远未到来。

用更俗套的台词来讲,就是攻坚已经到了深水区。

· · ·

电商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个曾经的所谓行业共识,是拼多多横空出世的时代背景之一。

在获客成本逼近线下场景的历史拐点,同行都在接受存量市场的新思维,是拼多多靠着改写供需关系,把百米短跑的设定变成了千米长跑——这意味着此前的身位优势并不重要——进而成了中国电商的第二极。

在对手的误判下成长起来的拼多多,自然也不会重犯和对手一样的错误,在动态的参与视角里,千米长跑的设定恐怕也得进行修正,在那条延长线上,新的游戏规则可能是一场马拉松。

在Q4财报的电话会议里,拼多多的CEO陈磊在谈到平台生态的话题时是这么说的:

「当前,我们看到在一些产业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竞争情况。长期的同质化供给会导致商家的利润被不断压缩,创新的动能以及投入的力度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这是生产型大国必然面对的顽疾,但在拼多多看来,产能过剩不是回答,是问题本身,而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500

有实例为证,广东省惠东县曾被誉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最高时期生产了全球超过80%的女鞋商品,但也和其他众多产业带一样,存在强制造而弱品牌的困境,这让惠东的近5000家鞋厂的风险抗性极弱,市场稍微打个喷嚏,工厂就会倒闭停摆。

去年,拼多多将平台内的数据能力开放给当地商家,帮助一大批举步维艰的鞋厂开发出大受市场欢迎的加绒勃肯鞋,让数十万产业工人重新回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仅是一家中型制鞋厂的单日出货量就能达到1.5万双。

这是拼多多对于促成「新质供给」的解法,没有什么产能过剩,也不是消费不足,本质上,还是人货互找的摩擦力太高,商家看不见市场需求,用户总在找优价好货,平台在匹配过程中,常年止步于最轻松的信息撮合层面,而这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表面上看,「千亿扶持」的重点在于经济激励,但激励从来只是工具而非目标,拼多多想要看到的,是在平台里长出来既懂生产、也懂市场的新一批商家,并成为中国电商行业下一代供应链的核心资产。

· · ·

「敢于牺牲」,这是负责「千亿扶持」计划的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的公开表态。

商战虽然也是战,但牺牲这种杀伐决断的词语,倒也不多见,至于牺牲的对象是谁,赵佳臻的言下之意也很明显了,那就是平台的短期利益。

正是因为需要牺牲平台的一部分利益,拼多多才要高管出来带头表态:「不喊口号,只动真格……我们笃定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要先于平台利益。」

这有点像贝佐斯致力于写「致股东信」的那些年了,对于谋求长远价值的公司来说,最大的阻力永远是过分重视短期回报,和贝佐斯年复一年的把不认同自己布局的投资者清洗出去一样,拼多多也对电商生态的多赢结构,提出了从构思到行动的一套解决方案。

其中,尽可能的负担商家转型的成本,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这次推出「千亿扶持」之前,拼多多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实施了「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为惠商这个目的服务。

500

以「百亿减免」为例,减免费用的项目包括先用后付订单的服务费(由1%降至0.6%)、退货退款订单的推广费、偏远地区订单的物流中转费等,这些真金白银的成本节省,全由拼多多掏钱买单。

河南的山药商家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3公斤的山药若是从河南顺丰直发新疆,运费超过五十块钱,而这单山药的订单也不过六十块钱,收入全都要付给物流,以致于实在不太想做西部地区的生意,「不夸张的说甚至做一单亏一单。」

而在减免之后,商家只需要山药发到骨干网络的中转仓,后半段物流由拼多多免费履约,从此不再排斥偏远地区的订单,而从整体来看,这种积极性的刺激,又帮助拼多多推动了「电商西进」的计划,获得了大量原本不在高频购物网络里的非包邮区用户。

这和最早的「五环外」叙事口径出奇相似,事实证明,拼多多在创造增长这件事情上,有着超出行业的竞争力。

· · ·

「千亿扶持」的出现,是拼多多对去年诸多举措的肯定和加码,也证明了平台在分配上的可支配空间足够大,大到可以重新构建电商产业的供给规则。

从具体细则来看,拼多多的扶持方向,并不是在搞「平均主义」,给所有商家漫天洒水,而是利析秋毫,把资源输送给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商家。

一言以蔽之,拼多多想为新质商家提供上岸的机会。

除了惠东的女鞋,六安的婚纱、内蒙古的酸奶糕、临夏的牦牛肉、佛山的开心果、广西的脆蜜金桔……这些产业带在过去一年里都得到了拼多多在产品、营销、运营和供应链层面的全链路支持,并涌现出了一批有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家。

坚果生产商南兴天虹就是其中之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坚果零售市场,产品同质化的严重程度极高,南兴天虹也面临着因过度竞争而导致亏损的隐忧,而在试图开发蓝海市场时,恰逢拼多多推出「百亿减免」,愿意为开发新品的商家分摊创新成本,这让南兴天虹倍受鼓舞。

于是,在春节期间,南兴天虹为了拼多多的「年货节」专门开发出了开心果酱和巴旦木仁脆两款跨品类的产品,把坚果从常规的零食拓展成了别致的调味料,而拼多多也「投桃报李」,向南兴天虹投放了从流量到价格的全方位补贴,运营成本应声直降5%。

这就是拼多多想要的双向奔赴,平台愿意出钱出力,商家也要出工出活,风险公摊的长期价值是回报共享,当商家在拼多多学会了经营——而不只是卖货供货——它们也必然会为拼多多带来更高的销售效率。

500

因为规模的倍数级增加,今年开始的「千亿扶持」甚至能在供给侧和消费侧同时发力,比如启动对标「国补」的平台直补模式。

去年的「国补」政策在刺激消费的结果上相当喜人,不过主要受益类目在于更换周期显著变长的电子消费品,像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愿意自发的提高消费终端的补贴力度,将「国补」式的刺激惠及更多商家,这当然是利国利民的选择。

· · ·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曾经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直到今天也并未过时,它第一次被提出的地方,就是中国著名的产业带城市——虽然当年还没有产业带这个概念——顺德。

如今,中国已经有上百条产业带,它们都在践行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组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既参与贡献了几十年来的经济腾飞,也享受到了经济繁荣的持久回报。

但商业形势的快速变化,已经对所有的供应链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离开本就所剩无几的舒适区,不要只是把互联网当作渠道,用数字化的能力武装自己,从生产单位的角色升级成经营单位。

在这条「新质化」的曲折道路上,吃尽时代红利的电商平台,应该意识到供给和平台之间的鱼水关系,以及自身应当承担的转型义务,拼多多的「千亿扶持」,就是一个好的样板,如无意外,未来的平台竞争,也将是「锁定供给」的模式。

只不过,值得锁定的供给,不会再是一家店、一件货,而是拥有高质量经营能力的商家集群。

境内贸易是这样,出海贸易也如此,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2024年我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这意味着关税决定一家企业生死的可能性还在持续下降,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在怎样的市场,都有它的经济价值,若是能够化危为机,顺势完成提振内需的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韧性只会更强。

在这个艰难也必然的过程里,类似拼多多「千亿扶持」的助攻,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