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走下去?走完他们未竟的路就是最好的回答

红色校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蓝色校服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支蜿蜒数公里的队伍连绵不绝,像流动的朝霞漫过黄峁山。这幕场景,已重复上演了30个春秋。

1949年7月31日,解放宁夏第一仗在彭阳县任山河打响,364名解放军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此,至今有152名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

从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新生,都会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缅怀英烈。往返108里路程,10多个小时的行走,自此以后从未间断。行走在山峁沟壑间的路上,书本里“不怕牺牲”四个字,在踏过烈士倒下的山梁时变得滚烫;轻轻擦拭烈士墓碑时,家国情怀的重量落在内心深处。

500

徒步活动始于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的提议。1994年,一篇名为《夏令营的较量》的文章中提到,在中日联合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孩子的体力和毅力不如日本的孩子,日本老师说:“你们这一代孩子赢不了我们的孩子。”这篇文章深深刺痛了韩宏。次年清明,固原二中初中部开展了第一届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我的初衷,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吃苦,感受当年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怎么过来的。”

彼时的黄土高原,师生们在土坯房里上课,学生们用报纸包书皮,但精神的丰沛超越了物质的匮乏。首支徒步队伍背着搪瓷缸、揣着干馍馍、踩着解放鞋踏过雨后泥泞的山梁。固原二中教师张小玲至今记得,队伍中那个倔强的初一男生,脚底水泡磨破后,却始终紧握队旗。

500

坚持行走的意义是什么?也曾有人质疑,学校组织这个活动是否在作秀,是否在让孩子们没苦硬吃?

孩子们的行动与选择就是最有力的反驳。

苦吗?苦!但是他们也说——“百里徒步任山河教会我坚持,就像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刻进生命年轮——当未来再遇绝壁,我必以当年攀越黄峁山的勇气,在岩壁上凿出属于自己的天梯”。

累吗?累!但是他们也说——“这段经历犹如一颗种子,不仅滋养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更孕育出同窗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感恩之心。”

这苦这累,教给孩子们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面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感恩,以及对祖国诚挚的热爱。108里山路,30年风雨兼程。少年学子们翻山越岭、彼此搀扶,他们走出了团结与勇敢,懂得了在困境中相互扶持;走出了自信与坚强,面对艰难险阻,不再畏惧;更走出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堂,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萌芽生长。教育的意义不正在于此?

很多学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在心中埋下了矢志报国的种子。年轻的脚步行走在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抵达的终点,从来都不仅仅是任山河的纪念碑,也是一代代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上学期间,曾先后3次参加徒步祭英烈活动的任江鹏,后来通过高考成为一名国防生,立志像英烈一样保家卫国,“当兵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以那次徒步经历来鼓励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陆军某部军人张建华。学生时代那次祭奠后,参军报国的热情在他心中涌动。之后,他通过刻苦学习,成功考取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作为一名军人,我要继承先烈遗志,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500

当教科书上的铅字化作浸透雨雪的黄土,当烈士的年龄具象为同龄人的脸庞,信仰的种子便穿透时空在心田生根。每一次行走都是对曾经烽火硝烟的回忆,每一次出发都是以史为鉴向新而生的回答。

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砥砺血性担当、培塑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话题,它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传承中,体现在常抓不懈的坚持中。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铺就了前行的道路,一代代学子接过这精神的火炬,继续前行,走完他们未走完的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他们在徒步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不掌灯何以行路?总得有人把血染的路,走成传承的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而爱国,则是共同的精神底色。今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始终不忘前辈的付出,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书写属于我们的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