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机器人“一姐”,压根赚不到酒店的钱
作者 | 陶然
编辑 | 魏晓
深夜十一点,重庆渝北区某酒店走廊里,一个白色圆柱形机器人正摇摇晃晃地送外卖。
我在屏幕上确认房间号,从箱子里弯腰掏出外卖,然后目送它原路返回。
当时是个晚场活动,地点偏远附近没有太多配套,回到房间只能订外卖,接起电话的同时我已经准备下楼了,前台却在电话里说“一会儿送上去”。没过多久,一个机器人驶出电梯,从走廊里慢慢悠悠飘到门口。
对于出差高发人群来说,近两年在走廊里碰见机器人频率,已经不算低了。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每天正在全球3万多家酒店里重复上演——这是写在行业“一姐”云迹科技招股书里的一组数据。
3月21日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冲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在招股书中,你能找到这样一段文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在机器人智能体市场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参与者中,我们的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参与者”、“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两组颇为生僻的定语,划出了云迹科技的全部业务范围:酒店、商业楼宇、医疗机构、工厂及社区等多个场景的机器人设备及方案,其中酒店场景收入占比超八成。
赶着宇树、智元等头部玩家打开具身智能想象空间的窗口,机器人赛道迎来了资本叙事的黄金周期。
迟迟未能盈利的“一姐”
创办云迹科技并带领公司闯关的,是一位女性CEO,名叫支涛,这在硬科技赛道并不多见。
2016年前后,工程师出身的支涛瞄准酒店场景,正式将公司首款机器人“润”系列推向市场,却直到2020年黑天鹅事件导致非接触式服务需求激增,才终于在商业化层面,打开了一定的规模。
这一年,云迹科技订单量暴增,机器人迅速覆盖全球1300多家酒店。截至2024年,其机器人已服务超3万家酒店及100家医院,单日同时在线数量突破3.6万台,全年完成5亿次服务。
同时,也坐上了全球酒店机器人市场的头把交椅,2023年市占率为9%,在这个集中度不高的赛道内领先其余玩家(2到5名为别为5.4%、2.1%、1.9%和1.7%)。
但这个第一,坐的的恐怕并不稳当。擎朗智能、猎户星空、优必选等具身智能赛道头部玩家正在入局酒店这一细分,成为竞品几乎是必然。
擎朗智能近期发布了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报道称,XMAN系列未来将在酒店内,与大载重配送机器人S100、清洁机器人C30等协作完成迎宾、行李配送、商业清洁服务等。
IDC报告显示,餐饮配送、酒店配送、商用清洁机器人是市场出货量前三产品,而作为送餐机器人无可争议龙头企业的擎朗(2022年擎朗智能在中国餐饮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中占比高达60.4%),跨界到功能雷同、门槛不高的酒店场景内,必然对云迹这一头部产生冲击。
加之,酒店场景占云迹总收入比例长期居高不下——2022年为70.1%,2023年飙升至95.1%,2024年仍占83%,不确定因素在集中度低的市场中尤为凸显。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使得公司业绩随酒店业波动: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10%,2024年才因AI风口下的“AI数字化系统”收入翻倍回升至2.45亿元。
在酒店这一主航道中,做到行业第一固然可喜,但高光之下更令人在意的是,即便做到了第一,这家成立十二年、手握3万家酒店客户的科技公司,却仍未能从业务中持续盈利:过去三年,公司累计亏损超8亿元,流动负债总额高达20.1亿元。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2022-2024年累计亏损8.15亿元,尽管亏损逐年收窄,但现金流压力持续恶化。截至2024年底,公司流动资产仅4.29亿元,流动负债却高达20.1亿元,流动比率仅0.2。
作为对比,早期投资人曾透露称,宇树科技自2020年以来,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拿超头数据要求一个细分赛道的玩家或许过于严苛,但0.2的比例绝非健康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
更严峻的是,早期融资协议中还有对赌条款形成18.7亿元“赎回负债”,若日后公司业绩不达标导致经营问题,可能触发的股权回购或将进一步吞噬现金流。
云迹科技此番闯关港股,瞄准的正是18C章程划定的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企业挂牌,但需证明技术优势与市场潜力。
招股书也明示,净利润与现金流等确实存在风险。
目前的状况是,酒店机器人的商业模型已基本成形,但需要云迹科技等头部玩家证明这个模式是否可持续,以及确实“能赚钱”——我指的是净利润。
困局中的上升期
据报道,云迹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在推广初期,曾屡次以“不需要”的理由被酒店客户拒之门外。
这种情况随着产品发展迭代以及市场接受度的提升有所好转,但为争夺市场份额,尚未盈的云迹科技也不得不提前进入“以价换量”的策略当中。
招股书显示,其主力产品“格格”系列机器人单价从2022年的26.8万元降至2024年的20.9万元,UP系列机器人均价更在一年内暴降近六成。
公司方面解释称,此番降价源于“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而主动下调价格让利客户,但降价策略必然直接压缩利润空间这一影响同样不可忽略。
机器人业务毛利率年比年涨幅不足10%,而整体毛利率从22年的24.3%升至24年的43.5%,更大的功劳应该记在收入翻倍且毛利极高的AI数字化系统业务上。
并且,业务层面的领先不代表足够的技术壁垒:前文提及酒店机器人市场集中度低,前五名玩家合计市占率不足30%,亦有分析人士指出,酒店机器人头部玩家都早早开始谋求让利,侧面印证了该赛道门槛不高、技术壁垒普遍较低,竞争格局随时有可能大幅改变。
据凤凰WEEKLY报道,云迹科技旗下的双仓机器人一台不到两万元,配比上50个房间会配一台机器人,也会综合外卖订单数量等因素调整。
但功能上,类似机器人目前仍局限于送货和清洁服务,配送效率低、与酒店系统适配程度低、维护成本高等因素目前也仍是酒店大规模引入机器人的阻力。
图源/云迹科技
“机器人服务员”的故事从酒店走向资本市场,持续亏损、场景依赖与体验不佳的问题却仍悬而未决。是技术革命的前夜,还是资本泡沫的尾声,朱啸虎前段时间的判断不得不让人警觉。
先前另一次出差,在乘电梯的时候碰见了一台酒店机器人,在我走进本就不大的轿厢后,机器人在门口反复播报着“你好,请让让我”。
出于大部分对情况的不确定,以及小部分对机器人的礼貌,我走下电梯,把位置让给了机器人,场面一度颇为尴尬。
假以时日,酒店机器人能真正在迎宾处、电梯间、走廊或者前台高效且保质保量的“替代人的位置”,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看到酒店机器人真正的普及。
而非像如今这样,在酒店里仅供“尝鲜”,可有可无。
Lanmeih/今日话题
你使用过酒店机器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