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的天空123”——请勿一再歪曲事实!

以“官学”自居的网友“我的天空123”在2025年3月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回应前益先生对深思的蓝的评论》。在这篇文章里,他对我的观点和经济现实做了严重歪曲,所以现在写文章给予回应。

一、歪曲我的观点。

123网友在文章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我要恢复过去那种单一的、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无法适应经济运行,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多变的需求。

关于他表述的这个意思,我想回应几点: 

1、我也反对过去那种单一的、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我在多篇文章里,在与他的多次讨论中,已经反复说过,我不认同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永恒主导经济运行的做法。这种运用某一经济模式长期不变的行为是僵化死板的,会因为无法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导致经济危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有这个问题。因此,我希望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轮流主导经济运行,在各自擅长的经济阶段发挥主要作用。 

这个发挥主要作用的意思是,以一种经济手段为主,以另一种经济手段为辅,两者是协调互助,取长补短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互相排斥,只能永远以一种模式为主,绝不变化的二选一模式。123网友就是这种思维,顽固强调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应该永远主导经济运行。他在计划和市场模式之间做了二选一,就认为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也把计划经济作为永恒唯一的主导模式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已经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让两种经济模式轮流主导,混合运用。因此我多次强调了“实事求是、灵活包容、与时俱进”的原则和精神。

2、在计划生产能否满足人们多样和多变的需求问题上,我想说的是,人的需求是弹性的,不是刚性的。今天不开车,坐公交车也能出行。平时一顿吃两碗饭,今天多一碗或少一碗日子也能过。所以,宏观的计划生产无需那么精确。做计划时适当富余一些就可以。若生产多了,在下一个计划周期里进行调整即可。 

计划生产也是可以调整的,不是僵化死板的。有每周计划、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每五年……计划。在每个时间段里,计划都可以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企业难道不做生产计划吗?生产计划不随情况变化而调整吗?

另外,为什么我会强调以某种经济手段为主,同时以另一种手段为辅,给另一种经济手段留下一定的空间?这就是因为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各有优劣,需要配合使用。计划生产无法完善处理的问题,留给私营企业和市场手段去做补充。这就是宏观计划若有不足,可以用微观的市场手段去弥补。

经济应该有转型能力。能从计划转向市场,为什么不能从市场转回计划?

两种经济手段,为什么要视对方为威胁和仇寇,而不是依据经济阶段的现实状况,灵活包容地加以协调运用? 

经济阶段变了,让计划与市场依据自己的特点,分别主导自己擅长的阶段,同时给对方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不比让一种模式永恒主宰更好、更灵活吗? 

3、为什么要有计划经济主导的经济阶段,不能让市场经济永恒主导?这是因为经济周期人类控制不了,它就是有经济增速下行,盈利越来越困难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里依旧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就等于坚持以“逐利”为首要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始终不变。那么,在增速下滑的周期里,利润越来越难以从新增财富中来,就会在竞争的压力下从别人的损失中来,导致“零和博弈”的大爆发。

在这个零和博弈中,由于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所以输家就是“非资方”,主要是劳动者和普通百姓。他们的财富会减少,导致消费低迷,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此时,资方依旧逐利,非理性地强求利润,且利润依旧难以从新增财富中来,那么资方只能继续侵害非资方的利益,用减薪裁员(典型就是恶性内卷)来应对。结果,劳动者的财富更少,消费更低迷,生育也下滑,产能更过剩,形成恶性循环,损害经济循环,就把经济推向危机了。 

原本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不会有危机,但此时由于经济循环被破坏,就变成了财富“总量”减少,造成了经济衰退,人为制造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模式必须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经济目标和分配规则必须随宏观利润的起伏变化而变化。不能让计划模式或市场模式中的一种永恒主宰经济运行。因为这两种模式只能分别适应不同的宏观利润状态。市场模式适合利润的加速增长期,而计划模式适合利润的减速回落期。

一旦经济进入宏观利润连续下滑的时期,经济目标就不能再以“逐利”为主,不能再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了。这会搞错财富分配,毁掉经济循环,最终戕害整个经济与社会。

此时应该转为计划经济为主。因为计划经济是以人的“需求”为生产目标的,不是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计划经济可以无需利润也进行生产。它也不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而是换成以“劳动”为主要分配依据。这样一来,财富主要依据劳动分配,劳动者的付出就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然后,劳动与收获公平匹配,生产与消费就能实现“产销平衡”,经济循环就能健康运行,经济就稳定运转了。

反之,在宏观利润愈发难以获得的时期,强行逐利,非理性逐利,结果就是败坏公平的分配,扼杀消费和生育,制造产能过剩,最后毁掉经济循环和经济安全。 

二、歪曲历史事实。

123网友在他的文章里写道:

“市场经济论者认为,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价格指针借助人的逐利动机在市场上动态实现“需要”的确定。在市场上,一个东西缺,它自会涨价,资源就会向那里涌从而扩大这个东西的生产;如果一个东西多了,价格就会降,会产生相反的市场运动……资源配置自动地进行着动态优化。” 

123网友的意思是,市场经济也为人们的需求而生产,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那么我想问,一边是大量人口生活困顿,一边是把牛奶倒进水沟里,这样的市场经济史实是怎么发生的?一边是大量企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料闲置,商品积压,一边是老百姓消费低迷,消费降级,失业增加,生活难度加大,请问市场经济的这个现实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不能自动地进行动态优化,将闲置产能与人们的生活需求良好匹配起来呢? 

123网友你要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你不能睁眼说瞎话吧?

这是百年前已经发生,眼下也正在发生的事情。它们不仅在我国,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最为完善的美欧发生。美国满大街的无家可归者,零元购的火爆场面,是怎么体现出市场经济为需求而生产的优势的?在欧洲,法国的“黄马甲运动”,愤怒的青年们砸车,烧店铺,抢东西是怎么发生的?英国老百姓上街游行抗议物价高,收入低是怎么发生的?“欧猪五国”是怎么被债务经济搞得焦头烂额的?你说的市场经济的自动优化上哪去了? 

当前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地区为什么没有搞好经济和生产,去自动满足好人们的需求?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市场经济有先天缺陷,它根本就不是理性的。当市场经济把“逐利”作为永恒的首要目标后,它就不再具有“理性”了。因为经济周期人类控制不了,它就是有利润下滑的时期。在这个无法改变的利润下滑期里坚持逐利,能是理性的吗?能不引发冲突和灾难吗?看看过去的历史,再看看现在的历史,危机与惨状还不清晰吗?

在当前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时期里,坚持永恒逐利的市场经济根本没法搞好生产,没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不是万灵药,根本不像“官学”们吹嘘的那么好。

因为,在增速下滑的经济阶段里“逐利”,盈利会越来越困难。资方愈发难以盈利,就把损害“非资方”的利益,减少非资方的财富,作为自己盈利的手段。这一边让资方获利,一边却破坏了“消费”,杀死了“需求”。这就是市场经济不为“需求”生产,而是为“利润”生产的铁证。 

请大家一定记住,市场经济不是为“需求”而生产的,是为“利润”而生产的。当经济加速上升,利润非常丰厚的时候,市场经济里的需求和利润是少有矛盾的。这掩盖了市场经济的生产本质。但是,当经济增速见顶回落,盈利逐渐困难之后,需求和利润就成了“死对头”。此时,“百姓的需求”和“资方的利润”必须死一个,且死去的必须是百姓的需求。因为私有加竞争的经济模式会压迫资方逐利,而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依据是“资本”。一旦出现贫富分化,就是资方富有,非资方困难,很少反例。那么在增速下滑周期里逐利,必然只能以损害老百姓的需求为代价来完成资方的盈利目标。这就暴露了市场经济的生产本质。它的本性和真相是“利润”,而不是人们的“需求”。

由此,无论官学们如何吹嘘市场经济为人们的需求而生产,事实却是消费低迷,大量失业,经济循环垮塌。 

任何只以一种经济模式永恒主宰经济运行的,必然遭遇经济危机。只不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危机有所不同。一个是产能不足型危机,一个是产能“假”过剩型危机。 

(至于资方在市场经济的危机阶段是怎么夺走非资方的财富的,详见【补充内容】。)

三、总结 

1、请123网友不要再歪曲我的观点了。你把市场模式和计划模式搞成对立关系,只能让市场经济永远主导经济运行,那是你的错误。你不能给我扣帽子,画靶攻击,非说我要把计划经济也搞成永恒主导。这不是我的观点。我早已跳出了这种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我的观点是,计划模式与市场模式根据经济阶段的变化,轮流主导经济运行,执掌自己擅长的阶段,同时给对方留下空间和余地,作为有益的补充。 

2、“市场经济也为需求生产”是弥天大谎。这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历史与现实中也没有得到全面证实。“市场经济为需求而生产”的谎言在经济增速的上升期被掩盖,但是在经济增速的下滑期就现出原形。他们的谎言再也遮不住了,再也不能欺世盗名,惑乱人心了。

3、像123网友这样,大学毕业,自称是学经济专业出身的人,常以“官学”自居,称我们为“民科”。可是,这些官学人士正是最不顾现实,最没有科学精神,最缺乏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一群人。他们头脑中的僵化死板,他们对西方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迷信崇拜,已经到了难以附加,误国害民的程度。看看这个被市场经济主导的世界,是不是正在把人类历史引向悲剧?这就是迷信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结果。他们主导下的世界正走向深渊,而广大不愿做陪葬品的劳动者和善良智慧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奋起与他们进行斗争,力挽狂澜,拯救人类,扭转错误的历史走向。 

4、对于像我的天空123、前益、冰心一片在玉壶、何必在意(可能是某人的马甲)……等人,请大家记住,凡是主张无条件坚持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永远不变的观点,一定会在增速下滑的经济周期里被证明是谬误。原因就是,在宏观利润越来越难以获得的时期坚持逐利,必然导致强行逐利和非理性逐利。它一定会引爆“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必定破坏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最后在私利的角逐中,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就是百年变局的深层原因。 

 

【补充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危机阶段,资方是通过什么手段侵害非资方的利益的?主要是两个方法:

1、直接剥削。代表就是“内卷”。即,加班加点不加薪,等于变相压低劳动力价格。内卷还能减少企业雇佣的数量,所以也等于裁员。内卷导致“减薪裁员”,就是减少了劳动群体的收入和财富。 

2、间接剥削。代表就是“逆势增加货币供给”。经济形势越不好,货币供给越多。手段有降息降准,扩大债务经济规模,增加财政赤字等。其目标就是提高商品价格,尤其是必需品的价格。 

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提高“商品价格”,资方就剥夺了劳动者和普通群众的财富。

然后,消费低迷引起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引起恶性价格战。价格战的低价造成“通缩假象”。

之所以说是假象,是因为这个通缩不是货币减少引起的,而是货币滥发造成的,是通胀造成的。通胀剥夺了非资方的财富,引起消费低迷,才有了恶性竞争的低价。实际上,货币一点都不少,货币非常多,都拥堵在金融机构里。 

面对如此情况,市场经济不是转移财富,调整分配,增加非资方的消费能力,而是以莫须有的“通缩”为借口,继续主张释放货币,降息降准,扩大债务规模,制造货币洪水,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出现分化,非必需品价格难涨或少涨,消费依旧低迷,而人们躲不开的必需品消费则价格大涨,形成“新三座大山”,透支(剥夺)了非资方的财富,也挤压了人们对非必需品的消费。

继而,非必需品行业整体恶化。为了盈利,资方让内卷更加严重,使失业更多。由此,消费进一步低迷和恶化,必需品行业也受到打击,最后产销平衡全面被毁,整个经济循环走向崩溃。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债务经济”的问题。

有人认为当下阶段里,市场经济不好可以通过借债来解决。借债刺激投资,或者刺激消费。 

请记住,借债对宏观经济来说不会有新增财富,不会有利润。它只是把储蓄财富腾挪入市场里面,使市场财富增加,好像有了利润,但是社会总财富是没增加的。这就是债务经济造成“虚假繁荣”的原因。 

利润,新增财富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如果科技创新是整体放缓且难以改变的,那么经济周期就会从加速增长变为见顶回落,走向经济增速的连续下滑。这就是现在的情况。这种情况靠借债只能使市场利润短暂增加,虚假增加,不会有宏观利润的稳定增长,也难以使社会总财富增加。

所以,债务经济无论用于投资或消费,最后都会还不上,导致债务危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借债时经济增速高,债券利率定的也高,而还债时经济增速低,这怎么能正常还债呢?现实中是不是整个债务经济都越来越恶化?是不是居民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国债都在…… 

居民降杠杆,企业不愿负债,把负债责任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还不上,又推给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扩大负债,来实现市场里的财富增加,利润增加,好像解决了经济问题。可是,当中央政府要还债的时候,它能从市场拿回足够的利润吗?它借债时的利率高,还债时的经济增速低,它怎么还债?政府本身又不生产财富,更不会有利润。所以,中央政府要么拿国资抵债,卖给私人,要么就是用更多的国资作抵押,继续借新还旧。

这个过程最后从宏观看,就是中央政府通过债务经济的形式抵押国有资产,暂时将它们卖给买国债的人,换取货币(财富)去刺激经济。这就是国有资产的货币化。它“无差别”地拿走了全体国民的一部分财富,放入市场去拯救经济,解决利润不足,增速下滑的问题。这部分财富进入市场后,市场财富增加了,市场经济的利润扩大了,经济好像活过来了。可是,社会总财富并未明显增加,因为经济周期仍在下滑阶段。当债券到期后,政府想要从市场上拿回利润去还债时,就还不上了,这就造成了债务困局。 

与此同时,国债借来的这部分财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进行分配的,也就是“有差别”的分配,即有利于资方的分配。那么,国债还不上,就甩卖更多国资去抵债。这样好像把债务平了,市场里的资方盈利了,买债券的人们也获利了,债务经济是安全的,但国资受损了,也就是国民财富受损了。而资方是盈利的,那么受损的其实就是——非资方的国民财富。

所有国民在这个债务经济的过程中都受损了,但是资方获得了盈利,那么算总账,资方是赚的,非资方是亏的。因此简言之,由中央政府负债搞的债务经济,就是把非资方的财富转移给资方的过程。

看看美国国债大爆发之后,是不是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了?当前经济阶段里,那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搞的债务经济,最后是不是加重了贫富分化,让经济循环和经济形势更差了? 

“政府”其实没有财富。它只是国民财富的“管家”。它自己不生产财富,更不会有利润。所以,中央政府以国资为抵押发行国债,向国民借钱,其实就是以国民的财富为抵押,向国民借钱。这就是无抵押借钱,白拿财富。类似于向你借钱,但是以你的财富为抵押。 

然后,这些财富放入市场做有利于资方的分配。最后中央政府还不上债务,就用更多的国民财富来还债。这不就等于用你的财富来还国家欠你的债务吗? 

在这个过程中资方的盈利改善了,而经济增速依旧是总体下滑的,那么必然有人吃亏。这个吃亏的人是谁,是不是非资方? 

非资方吃亏之后,消费低迷、生育下降,经济循环恶化是不是会更严重?中央政府好像把债务还上了,用各种手段,强行地,砸锅卖铁地,把这些债务还上了,把账消了。可是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依旧没变。那么,利润不足会不会迫使资方继续进行非理性地强行逐利,以致搞坏经济循环?然后,资方是不是又要大呼小叫,逼迫政府继续借债刺激经济,供他们获取利润,走回前面说的那条老路?最后就是债务危机的爆发。

这就是市场经济进入增速下滑的阶段后,根本没法自救的原因。它既改变不了盈利困难的经济周期,又不愿改变逐利的经济模式,并且坚持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那么,它只能通过侵害非资方的利益,拿走非资方的财富来获利。然后,资方一边盈利,一边毁掉非资方的消费、生育、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造成生产停止,企业倒闭,即生产力被破坏。最后害人害己,葬身于历史的火海。

网友“何必在意”反对我的观点,问我在财富分配上,“什么是合理?什么是理?谁有权来定义这个理?”

我想说,这些都是由经济规律和经济现实来决定的。如果生产力水平没下降,而经济恶化了,那么极大可能就是财富分配出错了,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公平合理的重要标志和判断标准就是产销平衡是否实现,经济循环是否健康可持续。 

只要生产力水平没倒退,而财富分配错了,那么消费、生育、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就极容易恶化。然后,生产力状态就会和生产力水平背离。人们就会看到,一边有生产力闲置,产能过剩,企业大量倒闭,而另一边却是消费萎靡,失业增加,大量无业人口的生活需求嗷嗷待哺,但就是没法就业,没法把闲置的产能开动起来去生产财富,满足需求,繁荣经济。 

这就是在增速下滑的周期里,市场经济坚持强行逐利,非理性逐利,结果通过非资方的财富损失获利,却把需求和生产的循环链条割裂了。需求一垮,生产也瓦解了。需求和生产就在非理性的逐利中,双双被扼杀。这怎么能是公平、合理、正义的财富分配呢?

【最后,希望看完此文的网友们去提醒我的天空123、前益、冰心一片在玉壶、何必在意(可能是某人的马甲)等人来读此文。我希望这些网友认真读完了再反驳。你们经常不看完文章就忙不迭地来反对,而你们反对的问题,多半我在文章里已经说明了。历史与现实,将证明“官学”救不了你们。】

其他未尽事宜,请阅读以下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社会主义如何避免失败,走向胜利?》

《“内卷式”竞争如何破局?》

《关于“财富的本质是能量”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当前“刺激经济”的思维有误,方法不当》

2025.04.0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