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车祸事件,暴露智驾的缺陷!

500

小米车祸事件,渐渐清晰了。三名女大学生的死亡,令人心痛。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个锅到底应该由谁来背?怎么做才能避免下一次悲剧?小米SU7究竟隐藏了哪些安全隐患?

首先,我们理一下事故本身。这个事故很简单,就是三名女大学生,一起开车去安徽考编。车不是她们的,而是驾驶员的男朋友买来给她开的。然后,事故发生于晚上。发生的路段,正好在维修,有路障。在行驶过程中,这辆小米SU7开启了智驾模式,车速为116公里/小时。

在遇到路障时,车辆提醒驾驶员进行人工接管。那人工接管以后呢?车辆就撞上了公路中间的护栏,引发电池爆燃。用遇难者家属的话来说,车门锁死,打不开,三名乘员全部被活活烧死。

小米公司呢?也发了一个公告。这个公告呢,队长就不重述了,给大家贴一个图:

500

从这个图就能看到,从系统提示“城市NOA”需要被接管,到车辆发生碰撞,只有一秒的间隔。一秒后,车辆就撞上护栏了。可以说,如果不是专业赛车手,就这一秒的反应时间,哪怕是十年老司机,也都把握不住。

因为时间太短,驾驶员急踩刹车,但刹车踏板只踩下去了31%,无法出动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实际上,只有一秒的反应时间,即便踩了刹车,仍旧难以规避撞车风险。为什么反应时间会这么短呢?核心就在于,小米的智驾系统存在天然缺陷。

小米SU7一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是小米SU7后驱续航智驾版,这个是入门低配版。第二个是,小米SU7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PRO版,这个是高配版。第三个是,小米SU7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MAX版,这个是顶配版。出事故的车辆呢?恰恰就是入门版。

500

这个最低配与高配版的差距有多大呢?你可能无法想象。首先,它只搭载了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没有配置激光雷达。它采取的是双目纯视觉方案,最大可探测距离200米。但在夜间,恶劣天气条件下,可探测距离会下降40%,就只剩120米了。这还是最大探测距离,实际路况上,可能比这个距离还要低一些。

在116公里/小时的速度下,车辆每秒行驶距离约32米。而小米SU7基础版,每秒识别障碍,只有35米。超过这个距离,它的识别时间就要更长了。也就是说,这个车速是每秒32米,而小米SU7基础版的智驾,识别路况却只能做到每秒35米。

500

二是,它只搭载了一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为84万亿次每秒。这个算力不小了,可你只要多花3万块钱,就能买到高配版的小米SU7 MAX了。别看只差了3万块,性能差距几乎是云泥之别。高配版搭载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508万亿次每秒,算力差距超过6倍!啥意思呢?同样的障碍物摆在面前,这个高配版能够更快识别,更快响应,为驾驶员争取更多的时间。

三是,标准版的电池没有采取“倒置电芯技术”。这个技术来自于宁德时代“CTP3.0”技术的一部分。在这起事故之前,就有小米SU7撞上路牙,发生自燃。但那是一辆高配版的小米SU7,它起火以后,火花直接向下喷,驾驶员逃生后,车架还非常完整。它配置了宁德时代的“电芯倒置技术”,搭载的也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可低配版是没有这个技术的,电池起火以后,不会向下喷火。

500

也就是说,这个标配版的小米SU7,实际上是一个丐中丐版。它没有激光雷达,没有高阶智驾,没有双Orin算力芯片,也没有电芯倒置技术。在重大安全配置上,与高配版差别巨大。其中,小米SU7 Utra所配置的“防弹涂层”,耐穿刺能力,提升13倍,但也没有下放到小米SU7。

这个事件提醒我们,低配版的智驾系统,是相当不可靠的。现在,各大车企都在开启“全体系智驾”时代。别说电车了,油车都开始上智驾了。只要是个车厂,都有智驾,要么第三方采购的,自己拼装的,要么为了追上对手,把用户当小白鼠,在智驾技术没有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就匆忙上车,一边收集数据,一边通过OTA持续升级。

500

可这些不同的智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谓的“全民智驾”,本质上是,为了拉低智驾的门槛,各大车企纷纷采取减配上车。激光雷达是重大的安全冗余性配置,很多车型没有激光雷达,也没有匹敌特斯拉或者华为的智驾算法,却打着高阶智驾的旗号,诱骗消费者。这是不道德的。

在智驾技术面前,我们追求弯道超车,但更要敬畏生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