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特朗普汽车关税的本质:“铁锈带”的政治与经济学密码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汝看美国”
特朗普本周将宣布对外国制造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征收一系列全面关税,计划在4月2日“解放日”后一天生效。
特朗普的汽车关税并非“创新”,其实早在2018年的首个任期时,特朗普就曾单方面撕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对钢铝制品的关税升级。而此次的汽车关税政策,打击范围则更广力度更大。
与2018年主要针对上游原材料的关税战不同,这次的汽车关税将直接打击终端的成品车,波及范围从原材料领域直接延伸到消费者市场,直接冲击零售价格与消费者心理。
盟友反击:从口头抗议到实质性反制
特朗普援引《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以“国家安全”为名实施关税。这一理由遭到欧盟、日本等诸多盟友国家的强烈不满,认为特朗普滥用条款、破坏国际贸易规则。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决定,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纷纷做出回应:
加拿大总理卡尼(Mark Carney)直言此举是对加拿大工人的“直接攻击”,并暗示可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Von der Leyen)表示,欧盟将寻求谈判解决方案,但不会牺牲经济利益。墨西哥总统辛鲍姆(Claudia Sheinbaum)计划在4月2日后采取全面回应措施,强调自由贸易协定不应涉及关税。日本政府正在评估所有可能的应对措施,并强烈要求美方将日方排除在汽车关税之外。
受关税影响,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股价盘后大幅下跌:通用汽车(GM)下跌7%,福特(Ford)下跌4.6%,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下跌4%。与此同时,亚洲市场同样受到冲击,日产、丰田、本田股价分别下跌2.2%、2.7%和3%。
车企:“转移产能”还是“放弃市场”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锤:美国本土车企通用汽车紧急调整供应链,计划将墨西哥工厂的发动机生产线迁回密歇根州。算是直接响应了特朗普的制造业回归本土的号召:但此举需耗时18个月,且面临美国工会要求加薪的压力(时薪或从32美元升至38美元),从而变相提高了汽车的成本。
亚洲车企更多采用“迂回战术”,例如丰田宣布直接投资13亿美元扩建得克萨斯州工厂,但同时将高端车型(如雷克萨斯)的生产转移至中国,利用中美关税差异维持利润。韩国汽车制造巨头现代(Hyundai)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建设一个新的钢铁厂。特朗普称这一投资是“关税强烈有效的明确证明”。
欧洲车企的“合规博弈”:大众集团通过增加美国本土电池采购,将零部件比例从35%提升至55%,从而规避关税,但此举导致其欧洲供应商博世(Bosch)裁员1200人,并引发德国工会抗议。
关税与选票:“铁锈带”的政治经济学密码
特朗普此举可谓是精准迎合“铁锈带”选民情绪,“铁锈带”地区(Rust Belt)涵盖密歇根、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等州,这些州曾是美国的制造业心脏,但近二十年来因产业外流而饱受经济萧条之苦。
特朗普深谙“铁锈带”选民的心理痛点,反复强调“制造业衰退”的集体创伤。自2000年以来,“铁锈带”流失了超过500万个制造业岗位,汽车工人实际收入下降19%。特朗普将关税包装为“复仇工具”,宣称“夺回被墨西哥和中国偷走的工作”。特朗普利用汽车关税塑造了一种“保护美国工人”的强烈政治符号,强化其“美国优先”形象。
铁锈带的数据支持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政策
2024年特朗普在铁锈带州大获全胜,其中密西根州,汽车工人就占选民基盘的23%。其他州在汽车产业链上的选民也不在少数。美国本土的三大车企(GM、福特、斯特兰蒂斯)市占率已降至34%,许多选民希望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能够采取措施扭转颓势。关税政策的象征意义远超实际效果,“铁锈带”选民更关注特朗普是否在“为他们而战”。
如今,在宾夕法尼亚州等地,支持关税被视为“爱国行为”,反对者则被贴上“全球化精英”标签。这种叙事成功转移了选民对生活物价飞涨,基础设施老化等结构性问题的关注。
特朗普承诺将关税收入(预计每年180亿美元)的30%用于“铁锈带”职业培训,尽管目前这个承诺缺乏立法支持。但是特朗普的政策面临着长期风险:这就包括经济反噬与选民背叛。
关税的“政治蜜月期”也许很短暂
特朗普希望汽车生产线回归本土,但即便部分生产线回流,如今的车企也更倾向于采用机器人,而不是雇佣更多的员工。例如如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自动化率达95%,而非雇佣高成本美国工人。
关税会导致美国汽车平均零售价预计上涨4000-12000美元,其中中低端车型受影响最大(如福特F-150涨价15%,直接影响“铁锈带”蓝领购车能力)。
而价格通胀是一颗“定时炸弹”,若汽车价格上涨15%,“铁锈带”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2300美元,相当于抹去2023年减税政策带来的全部收益。这对年收入中位数仅5.2万美元的该地区家庭而言,可能引发生活水平滑坡。
在密歇根州,汽车价格每上涨10%,特朗普的支持率将下降1.2%;而一旦失业率突破6%,那么特朗普的支持率将会直接暴跌8%。在俄亥俄州,汽车产业链从业者占总选民12%,依赖汽车消费的群体达34%,后者对涨价的敏感度比密西根更高。
但特朗普政策的狡猾之处在于“利用选民记忆周期”,用时间差战术,收割现在,透支未来。社交媒体声量监测显示,“铁锈带”相关话题的正面情绪上升22%,尤其在抖音(TikTok)上,#BuyAmerican标签播放量破亿。
但这样的效应同样会有延迟代价,据经济学家测算,关税对GDP的拖累效应将在2026年下半年显现,恰好错过2026年的中期选举窗口。
政治操弄 vs. 经济现实:一场注定失衡的赌局
如今全球化分工在汽车产业早已深入骨髓。以福特F-150为例,其发动机来自墨西哥,电池来自中国,软件系统由印度团队编写,最后在密歇根组装。强行拆解此链条,将导致效率损失和成本飙升。
此外,欧盟加速推进“电池护照”制度,要求进口电动车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美国车企若无法达标,将被排斥出欧洲市场,损失高达每年180亿美元销售额。
特朗普的关税虽然让他短暂赢得了政治上的人设,但无法解决“铁锈带”技能错配。铁锈带地区57%汽车工人仅高中学历、基础设施陈旧,40%的工厂设备使用超20年等深层问题。
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政策,既是一次针对“铁锈带”选民的精准选举动员,也是一次高风险的经济博弈。短期内,这一举措可能赢得支持,让他在密歇根、宾夕法尼亚等关键州巩固选票。然而,长期来看,关税的经济副作用可能造成共和党票仓的动摇,甚至影响美国整体经济的稳定。
豪赌之后,谁能收拾残局?
特朗普再次选择了一场民粹主义的豪赌——试图帮助他赢得2026年中期选举,但是豪赌是否会在未来几年变成一场难以收场的经济危机,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美国车企,均表现出了悲观。
特朗普的汽车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场“政治时间旅行”。试图用20世纪的保护主义工具,解决21世纪的全球化困境。对于“铁锈带”选民而言,这或许是一剂短暂的“止痛片”。
若共和党继续连任成功,关税可能演变为永久性政策,但伴随产业链凋敝、通胀高企和盟友疏远,美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将被削弱。若民主党重新执政,关税或被逐步取消,但由此产生的政策反复性将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加速制造业外流。
但无论谁胜选,“铁锈带”都难逃沦为“政治实验场”的命运。这里的工人被承诺拯救,却始终在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拉锯中,成为代价最高的赌注。这场豪赌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以及为了关税政策结果买单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