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支付的背后的危机和防范
在当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移动支付已经完全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小到地摊商贩。大到超市商场,不带现金没关系,手机一定要带!没带现金,手机扫一下,直接就能进行支付,不需找零,快捷方便。移动支付刷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很多产业的进化和转型。
然而,移动支付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隐含着重重的危机,如果任由发展而不加以监管,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随着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断提高,问题也是随之出现。某件事物,不可能以完美的轨道发展,面向阳光的一面,背后总是或多或少有着阴影的出现。而移动支付也是如此,在人们对于即将再次升级的移动支付充满期待的时候,更多地担忧出现了。因为移动支付的出现,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他们的消费感。并且,越来越多的“现金歧视”的现象出现。
首先就是消费感的丧失。网络已经出现了一些段子,如,想要存钱从减少移动支付开始。这里举个例子,给一两个人3000元。一种是现金,一种是微信或者支付宝中的余额。让他们去使用这3000元进行日常的花销。我们会发现,使用现金的人会比使用移动支付的人剩余的更多或者花销得更加均衡和合理。当支付变成一个个数字,并且以一种极其便捷的方式出现。很多人都是逐渐丧失消费感。说白了,就是发现钱花得越来越快但是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同样是理性消费。在很多人手中。移动支付践行理性消费的难度要比现金支付要难得多。这样一来,导致月光族、卡奴的群体在不断扩大。支付的便利除了让人更容易把卡里的钱花出去,更恐怖的是让借钱也变得容易了。支付宝、微信、各种银行和借贷平台,借助智能手机的支付能力,让超前消费变得普遍、便捷和智能。
过去老话讲“家财万贯难免一时不便”,现在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带了手机,可以把你全部的财富都绑在手机上,只要你想支付,就可以一口气花光,甚至可以把你能借的钱一口气借光。这是人对财富的概念由于都变成了记账货币、数字账户而变得模糊导致的,之前对于“钱”的珍惜度,因为没有实物,必然会削弱很多。这对很多现在还缺少资产积累的年轻人来说,一定是双刃剑。
其次就是最近被很多人关注的另一个热词;“现金歧视”了。在今年的7月份,央行就已经表示将整治拒收现金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得“有钱花不出去”的现象,而里面所说的钱,便是现金。很多人都遇到过拒收现金的情况,像小卖部,咖啡店,停车场,或者超市,都有出现过拒收现金并且要求移动支付的情况。“拒收现金行为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很多人会使用移动支付,但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对于移动支付使用不太熟练的人。那么,这群人,就成为了移动支付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如果说“现金歧视”现象主要受害者是那些年长者,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甚至手机没电的人。那么消费感的丧失的受害者大部分就都集中在年轻人中。我们知道,90后是整个社会负债最多的人群,他们占据了借贷市场的半壁江山,评论负债额是自己工资的很多倍。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和无处不在并且极其便捷的移动支付有一定关系。因为,很多年轻人的钱,都是通过手机支付出去的,甚至基本上不带现金出门。当他们对于支出的概念变弱,财务危机或者支出过大,也是一定会出现的状况了。这也是很多90后明明收入不低,但是却伤痕累累的愿意之一。
再次, 移动支付的魅力不只是“方便”这么简单。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真正关注的是你付账时留下的各类消费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可以更精准地卖出广告、进行信用评估甚至提供信贷服务(目前国内应该还不允许)。造成个人信息的大量泄密, 50岁以上人群中,曾经遭遇过网络欺诈的比例高达59%。而20岁以下遭遇网络诈骗的年轻群体中,发生大额损失(5000元及以上)的比例为27%,超出总体受骗人群大额损失的平均概率18个百分点。而政府在法制上却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和立法程序。
由于支付系统处理的是货币财富的转移,是资金的收付,所以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要始终树立“安全是支付系统的生命”这一理念。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者首先要确保支付指令的不可篡改性、支付信息不被窃取和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其次还要加强压力测试、应急演练、备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另外,随着非现金经济、非现金社会、非现金时代的逐步形成,犯罪分子也从现金犯罪转向了非现金犯罪。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的同时,各类银行卡犯罪相伴而生,打击和防范犯罪成为目前银行卡经营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移动支付要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把工作做在前面,要充分研究伴随移动支付发展可能出现的新的违规犯罪形式,要做好预防工作,研究对策,防患于未然。
再次就是加强对人们的财商教育,尤其是年轻人的财商教育。财商教育的缺位是如今年轻人过度消费,甚至在消费中迷失的重要原因。如果一定要让年轻人经历一次负债累累,甚至裸条借贷的惨痛人生教训才能有所觉察将太过惨重。补位财商教育迫在眉睫。之前我们所谓的守财奴可以守着金币、宝物,但在无现金社会代表财富的介质淡出生活,对于商品消费的欲望会被大大刺激。许多年轻人都在抱怨钱不够花、钱不值钱,每个月月光甚至不知不觉欠下很多借贷。问题在哪?如何解决?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家庭对于财商的认识并不正确。财商并不只是理财,因为很多人无钱可理。财商更重要的是教育人怎么花钱,如何认识货币,如何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
我国在这方面传统的教育太欠缺,财商应该从小学、初中、高中就逐步培养。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到了大学,家里开始给生活费,自己才有了可以支配的财富。可是怎么花完全不知道。而这一代年轻人和父母辈不同,他们大多没有吃过苦,没有自带勤俭节约的性格,所以年轻人想买什么买什么,不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所以,现在迫切需要教育补位,告诉年轻人应该怎么花钱,怎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怎么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经济消费。只有把这一课补上了,我们才有充足的信心迎接这个虚拟消费、智能支付的无现金时代。否则我们在移动支付的硬件端跑得太快,而创造财富、合理消费的本源无法跟上,或许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甚至使许多年轻人面临类似于卡奴的危机。